楼主: 戴望天

诗学概念

[复制链接]

76

主题

4379

帖子

5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56617
 楼主| 发表于 2019-8-20 07:00:40 | 显示全部楼层
275、别裁伪体
古代诗学概念。反映作者有关古代文学遗产批判继承的观点。语见唐杜甫《戏为六绝句》(《之六》:
“未及前贤更勿疑,
递相祖述复先谁?
别裁伪体亲风雅,
转益多师是汝师。”
这首论诗绝句,说明轻薄之徒,非议前贤,全盘否定,态度是错误的。前贤各有其值得师从学习的地方,但学习和继承离不开鉴别,对于那些毫无生命力的“伪体”之作,必须坚决予以批判和剔除。所称“别裁伪体”:别,指区分、鉴别;裁,裁汰、革除;伪体,伪者不真之别名,指的是那些违背了《诗经》以来优良的风雅传统和现实精神的作品,它们模拟沿袭,陈陈相因,诗中无我,性情失真,当然就不会有艺术的生命力。这些“伪体”如果不加指出和批判,没有经过严格的抉择,就可能鱼目混珠,美丑难分,贻误后世诗歌的健康发展。所以别裁伪体,去伪存真,指示学习的途径,无论是对于诗歌创作或理论批评,都是很有意义的。元稹在《杜工部墓系铭》中指出当日诗坛的一种风气:“好古者遗近,务华者去实。”杜甫的“别裁伪体”之论,正是针对这种不良倾向而发。郭绍虞《杜甫戏为六绝句集解》云:“‘伪体’云者,不真之谓。其沿流失源,甘作齐梁后尘者,固不免于伪;即放言高论,不能虚心以集益者,亦何莫非伪体乎?’好古者遗近,务华者去实’,各执一端,两无是处。”革除诗歌“伪体”的目的,是要把文学创作纳入“风雅”正常轨道,保证其健康发展。
――摘自《中国诗学大辞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6

主题

4379

帖子

5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56617
 楼主| 发表于 2019-8-21 07:26:16 | 显示全部楼层
276、转益多师
古代诗学概念。指的是诗人学习前人的途径。见于唐杜甫《戏为六绝句》(之六):
“未及前贤更勿疑,
递相祖述复先谁?
别裁伪体亲风雅,
转益多师是汝师。”
对于古代文学遗产及今人的创作成就,杜甫认为应该采取正确的态度,做到
“不薄今人爱古人”。
也就是说,时代无论古今,诗人不分贵贱,只要其诗歌创作有某些优点或可取之处,那么都应该一视同仁,拜之为师,好好地加以学习和借鉴,博采众长,以作为发展自己创作的必要营养。这就是“转益多师为汝师”。多多学习,能者为师,目的不是永远做一个出不了师门的“学生”,而是为了超越前人,超越老师。这和鲁迅所说的“拿来主义”有点类似。学习古典文学的众多大师,目的是为了发展新时代的新诗章;学习同时代人的优点,正是为了加强自己那富有独创精神的艺术生命。杜甫的诗歌创作及其理论精神,闪烁着“转益多师”的光彩。唐元稹《杜工部墓系铭》评杜诗:“上薄风骚,下该沈宋,……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矣。”宋秦观《韩愈论》发挥说:“犹杜子美之于诗,实积众家之长,适当其时而已。昔苏武、李陵之诗,长于高妙;曹植、刘公幹之诗,长于豪逸;陶潜、阮籍之诗,长于冲淡;谢灵运、鲍照之诗,长于峻洁;徐陵、庾信之诗,长于藻丽。于是杜子美者,穷高妙之格,极豪逸之气,包冲淡之趣,兼竣洁之姿,备藻丽之态,而诸家之作所不及焉。然不集诸家之长,杜氏亦不能独至于斯也。”(见《淮海集》卷二二)通过“转益多师”的正确途径,广泛学习古今各家诗人诗体的优点,进一步消化汲收,自铸伟词,杜甫终于成为一个集大成的“诗圣”,成为后人的榜样。
――摘自《中国诗学大辞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6

主题

4379

帖子

5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56617
 楼主| 发表于 2019-8-22 05:20:2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戴望天 于 2019-8-23 07:18 编辑

277、翡翠兰苕
古代诗学概念。语见杜甫《戏为六绝句》之四:
“才力应难跨数公,
凡今谁是出群雄?
或看翡翠兰苕上,
未掣鲸鱼碧海中。”
翡翠,鸟名,羽毛美丽,有蓝、绿、赤、棕等色,可为饰品。兰苕,兰花。郭璞《游仙诗》有
“翡翠戏兰苕,
容色更相鲜”
之句。此以喻诗歌风格之小巧美丽。鲸鱼碧海,则喻才力雄健,境界惊人。这首诗承前三首而言,谓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非当今凡庸者所可企及。小才修饰文采,或亦有可观;而未见有雄才巨力如掣鲸鱼于碧海之中者。故杨绳武《论文四则》于“翡翠兰苕”、“鲸鱼碧海”二句释云:“呜呼!此古人所以必严文章流别也。大抵文章之道,未论妍媸,先别高下。果其根柢盘深,气骨厚重,笔力坚刚,虽间有未醇,无伤大雅。若骨少而肉多,词丰而意弱,力量既薄,根柢亦浮,纵完好可观,不登上乘。”杜甫所提倡的是富于“鲸鱼碧海”壮阔境界的独创精神,而对安于纤小娟媚的”翡翠兰苕”的小巧之致颇有微词。
――摘自《中国诗学大辞典》

278、鲸鱼碧海
见“翡翠兰苕”。
――摘自《中国诗学大辞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6

主题

4379

帖子

5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56617
 楼主| 发表于 2019-8-23 07:18:48 | 显示全部楼层
279、万取一收
古代诗学概念。语见唐司空图《二十四诗品•含蓄》云:
“不著一字,
尽得风流。
语不涉己,
若不堪忧。
是有其宰,
与之沉浮。
如渌满酒,
花时返秋。
悠悠空尘,
忽忽海沤。
浅深聚散,
万取一收。”
尘,空中浮尘;沤,海中水泡。悠悠空尘而舒缓无穷,海沤忽忽又为时无多,自然景象,同具含蓄之态,而有久暂浅深之分。如郭绍虞《诗品集解》所说:“尘与沤之浅深聚散,形形色色,博之虽有万途,约之只是一理,要均归于含蓄而已。含蓄则写难状之景,仍含不尽之情,也正因以一驭万,约观博取,不必罗陈,自觉敦厚。”由此可见,司空图的“含蓄”,已经不仅是指诗歌的一种艺术风格,而且涉及到诗歌创作思维的问题。“万取一收”之说,对后来诗歌的形象化及典型化手法,是一种有益的启发。诗人驱驾形象思维的过程,不是自然主义的翻版,而是必须进行一番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工夫。诗人在无限丰富、变化万千的感觉材料面前,既不能仅仅是拾取其中的一鳞一爪,又不可能兼收并蓄、包罗万象。他必须博观约取,“万取一收”,既广泛地留心各种事物,挑选其中最具特征而又富有代表性的生活现象,同时又从其他纷繁的生活现象中去汲取有用的材料。然后加以概括与提炼,通过艺术想象,重新整理和集中,统一为完整的诗歌艺术形象。这样创造出来的诗歌形象,含蓄曲折,意义深邃。所以孙联奎《诗品臆说》解释云:“万取,取一于万,即不著一字;一收,收万于一,即尽得风流。”诗歌之“一”,源于生活之“万”,可见诗歌艺术的形象化、典型化,植根于深厚的现实生活土壤。
――摘自《中国诗学大辞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6

主题

4379

帖子

5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56617
 楼主| 发表于 2019-8-24 06:37:28 | 显示全部楼层
280、稽古日新
古代诗学概念。语见清毛先舒《诗辩坻》卷一《总论》:“始于稽古,终于日新。”稽,考究,研习。说明诗人从事创作必先经过一个学习古人的阶段,然而最终又须以追求创新为目的,要求诗人创作,必须学古与创新、继承和发展相结合。这种观点早为前人提出,《文心雕龙•通变》:“变则其久,通则不乏。”“通”谓”因”,“变”谓“革”,强调文学创作学古、求新不可偏废。皎然《诗式》卷五:“作者须知复变之道,反(返)古曰复,不滞曰变。若惟复不变,则陷于相似之格。”说明诗歌创作应该复而能变,既能符合诗歌的基本规范,又不陷入“相似之格”。毛先舒稽古日新说与前人这些思想是一致的,同时,它又是针对现实的诗风提出的救弊主张。他在同一条诗话里,不同意如下一种看法:“夫诗必自辟门户,以成一家,倘蹈前辙,何由特立!”他认为,诗歌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阶段以后,“体既屡变,备极范围”,主要的体裁格式都已经具备,后人写诗,想超越这些范围,完全“创发”新义,自成一格,是徒然无益的愿望。他批评晚明骛新求异的诗人“哆口高谈,皆欲呵佛”,其实他们自己的创作缺点很多。有鉴于此,他强调学古的重要性,希望人们“思古训以自淑,求高曾之规矩。”毛先舒以上批评主要针对公安派及其追随者。由于他受明、清之际思想学术正统化思潮的影响,文学思想的某些方面趋于保守,对公安派富有革新意义的诗学倾向评价很低,这暴露其文学观的保守性。但是,公安派一度不重视学习前人优秀的文学遗产,艺术上存在俚陋的缺点,这在其追随者中变本加厉。就此而言,毛先舒上述批评又有合理之处。他反对写诗完全阻断“前辙”,“自辟门户”,却同意“因变成化”。这种变化建筑在学古的基础上,犹如蜜蜂先采花后酿蜜,冶工先取矿后熔金。稽古日新说正体现了他对二者关系的辩证把握。刘熙载说:“诗不可有我而无古,更不可有古而无我,典雅,精神,兼之斯善。”(《艺概•诗概》)虽与毛先舒稽古日新说强调的重点略有差别,在要求兼有因革方面,他们的观点适相一致。
――摘自《中国诗学大辞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6

主题

4379

帖子

5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56617
 楼主| 发表于 2019-8-25 11:33:54 | 显示全部楼层
281、尊古卑今
与诗学有关的古代文论概念,是对于复古文风的批评与概括。语出《淮南子•修务训》:“世俗之人,多尊古而贱今。故为道者,必托之于神农黄帝而后能入说。……今取新圣人书,名之孔、墨,则弟子勾指而受者必众矣。故美人者非必西施之种,通士者不必孔、墨之类。晓然意有所通于物,故作书以喻意以为知音也。”针对汉代经学兴盛,儒家复古思潮的弥漫,作者指出,能文通士很多,不一定就是古代圣人孔子墨子的同类。新时代的作者,其心意有所通于客观事物,于是作书喻意,抒写襟怀,同样获得人们的理解与接受,就应该尊之为“新圣人”,何必一定要托之于古代神农、黄帝、孔子、墨子而为说呢?但是世俗之人,由于受“尊古贱今”传统心理的影响,他们以是否合于“古”来衡量文章的是非美丑,因而今人之作,也往往假托古圣人之名,才能得到人们的信奉与崇拜。《淮南子》揭示这种荒谬心理所造成的错误批评,重压在文艺之上,严重影响了诗歌文学的发展。后来两汉之际的桓谭在《新论•闵友》中继承了《淮南子》的观点,一方面称颂同时人扬雄为“才智开通、能人圣道”的新圣人,一方面又严厉批评了当时汉儒“尊古卑今”的复古文风,说:“世咸尊古卑今,人贵所闻贱所见也,故轻易之。……若遇上好事者,必以(扬雄)《太玄》次五经也。”他热情歌颂了当代文人扬雄著作中潜在的创新精神,并用它来作为反对复古思想的理论武器。桓谭的理论,后来又被东汉初的王充发扬光大,如《论衡•齐世》:“画工好画上代之人,秦汉之士,功行谲奇,不肯图。[不肯图]今世之士者,尊古卑今也。”《论衡•案书》又说:“夫俗好珍古不贵今,谓今之文不如古书。”王充坚决反对这种厚古薄今的不良倾向,认为文章无论古今,批评标准只有一个,即善恶是非美丑,所以说“才有浅深,无有古今;文有伪真,无有故新”(《论衡•案书》)。王充又根据社会文明的历史发展事实,指出了今胜于古的必然趋势。社会在发展,文学也日趋进步,“谓文当与前合,是谓舜眉当复八彩,禹目当复重瞳”《论衡•自纪》),是没有道理的,俗儒“尊古卑今”之论,是错误的。因此,他极力提倡文学讴歌当世,称誉同时的文人如班固、傅毅等为“文雅之英雄”(《案书》)。汉人对于“尊古卑今”的批评,对中国文学观念的发展,影响深远。如曹不《典论•论文》及葛洪《抱朴子》,均可见其痕迹。
――摘自《中国诗学大辞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6

主题

4379

帖子

5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56617
 楼主| 发表于 2019-8-27 06:43:20 | 显示全部楼层
282、贵远贱近
与诗学有关的古代文论概念,是对于复古文风的又一批评与概括。语见曹丕《典论•论文》:“常人贵远贱近,向声背实。又患闇于自见,谓己为贤。”“贵远贱近”,是两汉以前早就存在的一种厚古薄今的不良倾向,它“向声背实”,不符合文学发展的历史实际,所以曹丕认为是错误的并加以指责。他因此呼吁人们抛弃这种复古主义的批评标准,要求从文学实际出发,“审己以度人”,确立公正而客观的态度来评价古今作家作品,才能促进文学的健康发展。其实,对于“贵远贱近”之论的批判,并非曹丕创始。东汉初桓谭曾慨叹时人对于扬雄这一当代文豪的轻视,他批评说:“世咸尊古卑今,人贵所闻贱所见也,故轻易之。”(见《新论•闵友》)王充也发挥桓谭之论,云:“述事者好高古而下今,贵所闻而贱所见。辩士则谈其久者,文人则著其远者。近有奇而辩不称,今有异而笔不记。……”扬子云作《太玄》,造《法言》,张伯松不肯壹观,与之并肩,故贱其言。使子云在伯松前,伯松以为金匮矣!”(见《论衡•齐世》)曹丕的“贵远贱近”之论,即源自桓谭、王充“贵所闻贱所见”之言。不过比较而言,汉时“文学”,兼指学术。而魏晋以后,开始了“文学自觉”的时代,因而曹丕之论,则由批判复古学风,逐渐转人文学批评,其“贵远贱近”,主要针对当时文坛流弊及诗文著作方面的复古文风而言,在理论与实践两方面,均具有积极的意义。参见“尊古卑今”。
――摘自《中国诗学大辞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6

主题

4379

帖子

5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56617
 楼主| 发表于 2019-8-28 07:09:31 | 显示全部楼层
283、词必己出
与诗学有关的古代文论概念。原是唐韩愈讨论创造性地运用文学语言的问题。语出其《南阳樊绍述墓志铭》:“(樊绍述诗赋文章)多矣哉,古未尝有也。然而必出于己,不袭蹈前人一言一句,又何其难也!……铭曰:惟古于词必己出,降而不能乃剽贼。后皆指前公相袭,从汉迄今用一律。寥寥久哉莫觉属,神徂圣伏道绝塞,既极乃通发绍述。文从字顺各识职,有欲求之此其躅。”在这里,作者借为樊绍述(宗师)写墓志铭的机会,标举“词必己出”的宏论。如果结合韩愈的其他文章来读,则其理论意旨自明。其《答李翊书》云:“当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惟陈言之务去,戛戛乎其难哉!”在有关艺术形式、文学语言的创造性方面,“惟陈言之务去”与“词必己出”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务去陈言,是从反面着手,扫除文学创作的一切陈辞滥调,如写美人则柳眉杏眼、西施王嫱;状景物则春花春鸟,秋月秋蝉。彼此沿袭,相互剽窃,沾沾自喜,不以为耻,文坛积弊,由来已久。”从汉迄今用一律”,慨叹无觉悟指迷之人。而“词必己出”,则以觉悟指迷自任,从正面着眼,从积极方面强调文学语言的创造性,即其《答刘正夫书》所称“能自树立不因循者”是也。但是,穷思变,变则通,通则久,文学语言一“久”,又会因久生弊,代代相袭,不见自家面目而令人生厌。所以韩愈又有“不袭蹈前人一言一句何其难也”的慨叹。因此所谓“己出”,就是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强调文风的个性化,从而进行新的创造。“词必己出”,光景日新,既是艺术上的独创,也是诗歌创作的生命力之所在。
――摘自《中国诗学大辞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6

主题

4379

帖子

5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56617
 楼主| 发表于 2019-8-29 07:35:30 | 显示全部楼层
284、自家真态
古代诗学概念。意谓文艺创作不雷同、不拟袭,能保持一己独特的风格。语见元胡祗遹《跋元李诗轴》:“大抵我辈自有胸中之妙,古人笔法自当遍修,直至自成一家乃有真态。”“真”为文学审美的基本概念,因所论角度、范围的不同,其具体所指,时有变化。《庄子•渔父》:“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故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威。”元好问《论诗三十首》云:
“心画心声总失真,
文章宁复见为人。
高情千古《闲居赋》,
争信安仁拜路尘。”
此以自然为真,以诚为真。王充《论衡》:“世俗所患,患言事增其实,著文垂辞,辞出溢其真,称美过其善,进恶没其罪。”邵雍《诗史吟》:“诗史善纪事,
长于造其真。
真胜则华去,
非如目纷纷。”
此以虚夸为伪,以质朴、写实为真。胡祗遹所谓的“自家真态”则不同于此二者,乃是以富于个性特色为真,强调文艺作品必须形成自己一家的风格。这是对真的深人一层的认识。其立论乃是针对宋金季世师古拟古的流弊而发的。其《跋遗山墨迹》云:“诗文字画不学前人则无规矩准绳,规矩于前人陈迹则正若屋上架屋。”《今文之弊》云:“记问辩博,掇拾铺张之学易;沉潜体认,深造自得之学难。今人下笔数千言尽非己意,不过剽窃掇拾,解红为赤,注白为素而已。”宋元之际随着对师古拟古流弊的批判,对文学艺术个性特征的认识有所加深。稍前,王若虚《论诗诗》云:
“文章自得方为贵,
衣钵相传岂是真。
已觉祖师低一著,
纷纷法嗣是何人!”
对真的看法与胡祗遹相近。
――摘自《中国诗学大辞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6

主题

4379

帖子

5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56617
 楼主| 发表于 2019-8-30 07:16:56 | 显示全部楼层
285、模拟
与诗学有关的古代文论概念。又作“摹拟”。是根据已有的艺术模式进行临摹仿写,没有创新,循规蹈矩。《北史•魏收传》说:“江南任昉,文体本疏,魏收非直模拟,亦大偷窃。”诗歌的模拟,是指对前人或同辈的诗从立意、技巧、格调、语词等方面进行模仿。对于习作入门者,模拟如小学生练字时的临帖,也不失是一种方法。但是,如果长期如此,则会走向艺术的负面。钟嵘《诗品》评江淹:“文通诗体总杂,善于摹拟。”如:“江淹拟汤惠休诗
‘日暮碧云合,
佳人殊未来’,
古今以为佳句,然谢灵运
‘圆景早已满,
佳人犹未适’,
谢玄晖
‘春草秋更绿,
公子未西归’,
即是此意。尝怪两汉间所作骚文,初未尝有新语,直是句句规模屈宋,但换字不同耳。至晋宋以后,诗人之辞,其弊亦然。”(《诗人玉屑》卷八)模拟,是有本可依,亦步亦趋。明代何景明批评李梦阳:“稍离旧本,便自杌陧,如小儿倚物能行,独趋颠仆。”(《与李空同论诗书》)如李梦阳《艳歌行》第一节:
“晨风出扶桑,
照我结绮窗。
绮窗不时开,
日光但徘徊。”
首两句即模拟《陌上桑》
“日出东南隅,
照我秦氏楼”;
末句模拟曹植《七哀诗》
“明月照高楼,
流光正徘徊”。
“模拟”与“偶合”不同。“偶合”是自出己意,偶同前人;“模拟”是绝无匠心,近于剽窃。吴乔《围炉诗话》说:“偶同前人何害,作意蹈袭偷势亦是贼。”明屠隆批评前七子的诗文创作云:“模辞拟法,拘而不化。独观其一,则古色苍然;总而读之,则千篇一律也。”(《文论》)又说:“不患其无辞采,而患其鲜自得也。夫鲜自得,则不至也。”(《论诗文》,以上均见屠隆《由拳集》卷二三)“模拟”与“自得”截然相反。“自得”是自出机抒,匠心独运,空诸依傍,前无古人。“模拟”是东施效颦,邯郸学步,依样画葫芦,弃却朴真。元好问说:“眼处心生句自神,
暗中摸索总非真。
画图临出秦川景,
亲到长安有几人?”
(《论诗绝句》)强调的就是诗歌创作贵在自得,不能模拟。
――摘自《中国诗学大辞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