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月雅湖

《知青问题研究》200篇文章连载

  [复制链接]

347

主题

2851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3353
 楼主| 发表于 2021-10-19 09:57:21 | 显示全部楼层
42-11.webp.jpg
  综上所述,“知青梦”是在知识青年在上山下乡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知青梦”的产生既是中国知识青年在毛主席和共产党的领导下树立起来的共产主义理想的结晶,又是知青们对祖国、对民族的深情和热爱的结果。正是“知青梦”的熏陶和鼓舞,才使中国知青们具有强烈的使命感,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立下不可磨灭的功劳。要切实理解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这一本质和主流离不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指导。当代中国青年,应当承续“知青梦”的优秀文脉,与时俱进,锐意创新,在脱贫攻坚中立下新功,为“中国梦”贡献青春和力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47

主题

2851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3353
 楼主| 发表于 2021-10-19 09:58:21 | 显示全部楼层
42-12.webp.jpg

(作者阳国亮,广西知青文化研究会会长,广西大学原党委书记、研究员 。本文系作者在2017年8月中国知青文化兴安高峰论坛上的演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47

主题

2851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3353
 楼主| 发表于 2021-10-27 09:24:3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月雅湖 于 2021-10-27 09:28 编辑


41-.png
       窑洞,多么熟悉亲切的名字呀!82年前,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经过长征到达陕北,就住在窑洞里。正是从这窑洞出发,我们党夺取了全国政权,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1969年初,习近平当时不到16岁,作为年纪最小的北京知青,来到陕北梁家河插队,住的还是窑洞。7年岁月的打磨,7年生活的历练,他从一名北京知青成为乡亲眼中的好后生,入了党,当上了村党支部书记。他扣好了人生第一粒扣子,坚定了人生目标,打牢了人生根基,一路走来,步履坚实,成为了全党的核心。
       从杨家岭到梁家河,给人印象最深的莫过于窑洞。1934年秋,毛泽东从江西于都开始长征时,敌情危急,炮火连连,身边之物尽皆弃之,但一袋书却始终带在身边,跟随毛泽东走完二万五千里长征,走进了杨家岭的窑洞。窑洞成了毛泽东的书房,《毛泽东选集》收录的156篇文章中,有112篇是在窑洞里完成的。1969年初,习近平从北京踏上知青专列,所能带者不多,惟一个老式棕箱和一个旧皮箱,跟随他从北京到铜川,从铜川转乘卡车到延安,再转到延川、文安驿公社,最后到梁家河。当年帮搬行李的老乡回忆说,看着箱子不起眼,拎不动,装的全是书。炕沿上、铺盖上、枕头边上,全部是书。习近平一有空,就是看书。从历史的抽象中我们不难发现,当艰苦的窑洞变成安静清心的书房,忘我的苦读磨成修学储能的利剑之时,人们或许能从中找到自己想要的答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47

主题

2851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3353
 楼主| 发表于 2021-10-27 09:29:11 | 显示全部楼层
    在延安窑洞的那十多年时间是我们党与人民群众联系最紧密的时期之一,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始终与人民在一起,时刻在心里装着群众,至今还流传着很多党和群众血肉联系的故事。有一次,毛泽东在去359旅的路上,遇见一位背麦子的老太太,老人走路十分吃力,毛泽东立即吩咐人帮助老人家把麦子背回家。30多年后,作为插队知青的习近平,在去公社开会的路上,也遇到一位年过七旬的老人,弓着腰很吃力地拉着架子车,他看老人这么大年纪还拉车,就走上前去说,来,我帮你拉一段。两个故事,不同之处是,前者体现了党的领袖的亲民之情,后者体现了年轻知青的爱人之德;相同之处是,都体现了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
       在当代散文大家梁衡的眼里,杨家岭的窑洞就是一排思考的机器,因为这窑洞里的每一粒空气分子中都充满着思想。仿佛看见每个窑门上都刻着“实事求是”。当年全面抗战爆发,国内出现了悲观的“亡国论”和盲目的“速胜论”,毛泽东从中日两国的国情出发,对战争规律作了深刻揭示,对战争结果作了前瞻预判,以后战局的发展果然都在他的那本《论持久战》之中。由此可见思想的力量、实事求是的力量。习总书记在回忆知青岁月时讲,七年知青生活,最大的收获是让他了解了什么是实际,什么是实事求是。他当上了村党支部书记后,为了解决全村土地少、群众吃不饱的现实问题,第一件事就是带领群众打淤地坝,直到现在,坝顶的土地还是梁家河村最好、最平整,也是最便于灌溉的土地。他带领大家建成陕北第一座沼气池,打水井,办代销店,办铁业社、缝纫社、磨坊等,都是从群众生产生活需求出发,从村情实际出发来考虑的,正因为立足实际,所以干一件成一件,件件漂亮。有一次,上级分派到村里一批救济粮,大家都很高兴,但到了分粮的节骨眼上,谁都说自己家困难,谁都想多分一些粮食来填饱肚子,村里开会研究时,说着说着就吵起来了。这时习近平说,都别嚷了,咱们现在就到各家各户去看,究竟谁有多少粮食,都看得清清楚楚。谁该多分,谁该少分,不就一目了然了吗?就用这个办法问题解决了。老百姓都说他实事求是,说公道话、做公道事,敢作敢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47

主题

2851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3353
 楼主| 发表于 2021-10-27 09:30:34 | 显示全部楼层
       虽说杨家岭的窑洞抑或延安的窑洞都是极简陋的,但作为红色革命圣地,她的精神内涵是那么的丰富,她的红色历史文化是那么的厚重。梁家河离杨家岭、延安并不远。当年习近平下乡插队,在父辈长期战斗过的黄土地上学习、劳动、生活;到宝塔上下、延河水边,瞻仰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经工作和居住过的革命旧址;和乡亲朝夕相处,聆听参加过革命的老同志讲述父辈们的战斗往事。天长日久,耳闻目染,这些对血液里流淌着红色基因的习近平来说,润物无声,滋养无穷,从而更坚定了他全心全意为人民的信念和信仰。在那样的政治环境中,习近平受家庭影响入党非常困难,但他没有放弃,前后写了十份入党申请书,终获批准,可见追求的执着和强烈!
       赶考仍在路上。高天厚土赐予的窑洞,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圣地。以此为新的历史起点,孕育的思想光辉、凝聚的向上力量、开启的崭新征程,必将引领全体中华儿女驶向民族复兴的辉煌彼岸!


   (作者李靖芳,中共山西晋城市委办公厅。本文原标题为《红色窑洞 不忘初心》,来源于2017年10月24日《山西日报》、《山西新闻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47

主题

2851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3353
 楼主| 发表于 2021-10-30 09:40:47 | 显示全部楼层

43-3.webp.jpg

       “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在当时是一代人的集体选择。这明显不是一笔用物质公式可以算清的账。在中华民族的价值谱系中,从来尊崇“兼济天下”,而非“独善其身”,从来讲“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讲“好儿女志在四方”。在深厚的文化土壤和社会主义体制下,把个人得失放在国家利益后面,把个人选择融于国家需要之中,其实是一种自主选择。
      “当时国家一声号召,我们觉得这就是应该去做的事情,就背上行囊,满腔热血一头扎进来了,一扎就是一辈子。”这些天,习近平总书记对西安交大“建校元勋”作出的重要指示引发热议,一位“西迁”老教授如是感慨。一封汇报书信,一次重要指示,引出一个光荣的群体,一段61年前的故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47

主题

2851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3353
 楼主| 发表于 2021-10-30 09:43:13 | 显示全部楼层
43-.webp.jpg

    交通大学西迁,是一次响应祖国号召、跨越大半个中国的“行军”。1956年,面对“交大西迁”的战略部署,师生们义无反顾登上列车,从繁华的黄浦江畔奔赴千里之外的黄土地。不到半年,6000多名交大人汇聚西安;仅一年多,新校园从麦田中拔地而起。此后,扎根在三秦大地上的西安交大成为祖国西部的科技高地,累计培养大学生23.6万余名,投身西部建设者达10万人之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47

主题

2851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3353
 楼主| 发表于 2021-10-30 09:44:28 | 显示全部楼层
43-2.webp.jpg
    类似交大这样的迁徙故事绝非个例,“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在当时是一代人的集体选择。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力尚弱、百废待兴,面对困难重重的内外部形势,进行布局调整与边疆开发迫在眉睫。为“备战备荒”,数以千万计的建设者奔赴“三线”地区,内地工业产值的比重显著上升;为开垦戍边,百万“知青”向人迹罕至的东北荒原进发,“北大荒”变成“北大仓”;为研发“两弹一星”,一大批科技精英隐姓埋名扎根茫茫戈壁,“上不告父母,下不告妻儿”,终于石破天惊蘑菇云冲天而起……军人、农民、知识青年、科学家,他们的身份或许不同,但都投身时代洪流,去往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用青春书写了那段中国人筚路蓝缕、艰苦卓绝的奋斗史。
    祖国大地的沧桑巨变印证着建设者的丰功伟绩,亦是一座永恒的精神纪念馆。如今,不乏有人难以理解那个年代人的选择,甚至认为国家的安排压抑了个人选择。可是,当我们真正走近这批人,便会发现事实并非如此。谈及西迁,83岁的潘季教授仍清楚记得,老一辈交大人满怀憧憬踏歌西去的场景,那种“开拓、创造、创新所带来的快乐”。谈及前往农场,“老知青”邓维嘉仍然自豪,50多年前那份《请愿书》写着,“我们志愿到云南边疆做一名普通的农垦战士,为祖国的橡胶事业贡献自己的毕生精力!”在那样一个激情燃烧的年代,整个社会充盈着建设祖国的豪情,青年们争着抢着去往边疆,能与祖国同频共振,能为国家建设多出一份力,被视作至高无上的荣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47

主题

2851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3353
 楼主| 发表于 2021-10-30 09:45:24 | 显示全部楼层
43-4.webp.jpg

      当年风华正茂的少年,今天已年近耄耋,忆起奋斗岁月,他们仍旧“无悔青春”“弦歌梦想”。他们的人生选择,明显不是一笔用物质公式可以算清的账。在中华民族的价值谱系中,从来尊崇“兼济天下”,而非“独善其身”,从来讲“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讲“好儿女志在四方”。中国人自小耳濡目染的诗文、敬仰崇拜的英雄,无不有深入骨髓的家国情怀,关键时刻为国担当、为国奉献。在深厚的文化土壤和社会主义体制下,把个人得失放在国家利益后面,把个人选择融于国家需要之中,其实是一种自主选择。这种选择,鉴照着对祖国的深情大爱、对时代的如火热忱,永远在民族的精神星空中熠熠生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47

主题

2851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3353
 楼主| 发表于 2021-10-30 09:46:39 | 显示全部楼层
43-5.webp.jpg

      今天,中国的发展水平今非昔比,但不平衡不充分的难题仍在,地区差距、城乡差距还是摆在全面小康社会之前的硬骨头。“西部开发”“乡村振兴”等号召,呼唤着新时代的有志青年,去广阔天地中创一番事业。随着国家实力渐强,我们已经可以创造更好条件、提供鼓励支持,最大程度免除开拓者的后顾之忧。相较当年,今天听从祖国召唤,更多兼容着为个人才能寻找施展舞台的丰富意蕴。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传承精神血脉,扎根一方热土,定能书写出新时代的建设奇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