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戴望天

诗作名篇

  [复制链接]

76

主题

4360

帖子

5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56038
 楼主| 发表于 2023-7-16 07:26:23 | 显示全部楼层
附:
春晓   孟浩然
原文: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译文

作者:佚名
译文
春日里贪睡不知不觉天已破晓,搅乱我酣眠的是那啁啾的小鸟。
昨天夜里风声雨声一直不断,那娇美的春花不知被吹落了多少?

注释
①晓:天刚亮的时候,春晓:春天的早晨。
②不觉晓:不知不觉天就亮了。
③啼鸟:鸟的啼叫声。
④知多少:不知有多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6

主题

4360

帖子

5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56038
 楼主| 发表于 2023-7-22 09:24:20 | 显示全部楼层
587、宿建德江     
唐诗篇名。五绝。孟浩然作。见《孟浩然集》卷四。建德江,浙江流经建德境内一段,在今浙江建德梅城,是新安江和兰江的汇合处。约作于开元十八年(730)游越溯浙江西上之时。此诗写羁旅之思:“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前两句言日暮泊舟引起旅人愁意,开门见山,如实写出。后两句描摹诗人在舟中时而远望天际,时而俯看江面的视觉感受,笔墨空灵,写景如画,且又景中寓情,味在诗外。沈德潜平云:“下半写景,而客愁自见。”(《唐诗别裁》卷一九)黄叔灿亦曰:“人但赏其写景之妙,不知其即景而言旅情,有诗外味。”(《唐诗笺注》)此二句显受南朝宋谢灵运诗句“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明”(《初去郡》)的影响,而脱化不露痕迹,且构思巧妙,诗味更隽永,被明代胡应麟誉为“神品” (《诗薮》内篇卷六)。

――摘自《中国诗学大辞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6

主题

4360

帖子

5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56038
 楼主| 发表于 2023-7-22 09:24:43 | 显示全部楼层
附:
宿建德江  孟浩然
原文: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译文
把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小洲,日暮时分新愁又涌上客子心头。
旷野无边无际远天比树还低沉,江水清清明月来和人相亲相近。

注释
⑴建德江:指新安江流经建德(今属浙江)西部的一段江水。
⑵移舟:划动小船。泊:停船靠岸。烟渚(zhǔ):指江中雾气笼罩的小沙洲。烟:一作“幽”。渚:水中小块陆地。《尔雅•释水》:“水中可居者曰洲,小洲曰渚。”
⑶客:指作者自己。愁:为思乡而忧思不堪。
⑷野:原野。旷:空阔远大。天低树:天幕低垂,好像和树木相连。
⑸月近人:倒映在水中的月亮好像来靠近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6

主题

4360

帖子

5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56038
 楼主| 发表于 2023-7-27 09:50:37 | 显示全部楼层
588、咏柳     
唐诗篇名。七绝。贺知章作。见《全唐诗》卷一一二。诗题一作《柳枝词》。此为描写春柳的咏物诗:“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前两句以丰富的想象,描绘柳树的翠绿婀娜、柳枝的摇曳飘拂。后两句通过一问一答,写柳树嫩叶为春风华育而成。全诗构思新颖,比喻工巧,既生动写出柳的形象,又热烈礼赞春的美好,是广为传诵的咏柳名篇。“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两句,尢写得奇妙别致,后宋梅尧臣《东城送运判马察院》“春风骋巧如翦刀,先裁杨柳后杏桃”,清金农《柳》“千丝万缕生便好,剪刀谁说胜春风”等句,均由此演化而来。
――摘自《中国诗学大辞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6

主题

4360

帖子

5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56038
 楼主| 发表于 2023-7-27 09:50:54 | 显示全部楼层
附:
咏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译文
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叶,轻垂的柳条像千万条轻轻飘动的绿色丝带。
不知道这细细的柳叶是谁裁剪出来的,就是二月的春风,如同神奇的剪刀。

注释
碧玉:碧绿色的玉。这里用以比喻春天嫩绿的柳叶。
妆:装饰,打扮。
一树:满树。一:满,全。在中国古典诗词和文章中,数量词在使用中并不一定表示确切的数量。下一句的“万”,就是表示很多的意思。
绦(tāo):用丝编成的绳带。这里指像丝带一样的柳条。
裁:裁剪。
似:如同,好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6

主题

4360

帖子

5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56038
 楼主| 发表于 2023-7-31 09:02:17 | 显示全部楼层
589、登鹳雀楼     
唐诗篇名。五绝。王之涣作。见《全唐诗》卷二五三。“雀”一作“鹊”。诗题又作《鹳鹊楼》。唐芮挺章编《国秀集》作朱斌诗。鹳雀楼,故址在蒲州(今山西永济)西南。宋沈括《梦溪笔谈》载:“河中府鹳雀楼,三层,前瞻中条,下瞰大河,唐人留诗者甚多,唯李益、王之涣、畅当三篇,能状其景。”此诗即为“唐人留诗”中最为脍炙人口的一首:“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前两句写登临所见,境界宽大,气势雄浑,可以说咫尺有万里之势。后两句在前写景的基础上,说明登高才能望远的道理,警策精妙,豪健有力。全诗情、景、理三者兼胜,对仗工整,气盛骨高。清沈德潜评曰:“四语皆对,读来不厌其排,骨高故也。”(《唐诗别裁》卷一九)诗中“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两句,寓深刻的哲理于鲜明的形象之中,为千古传诵之名句。
――摘自《中国诗学大辞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6

主题

4360

帖子

5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56038
 楼主| 发表于 2023-7-31 09:02:40 | 显示全部楼层
附:
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作者:佚名
译文
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 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 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注释
1.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2.白日:太阳。
3.依:依傍。
4.尽:消失。 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5。欲:想要得到某种东西或达到某种目的的愿望,但也有希望、想要的意思。
6.穷:尽,使达到极点。
7.千里目:眼界宽阔。
8.更:替、换。(不是通常理解的“再”的意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6

主题

4360

帖子

5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56038
 楼主| 发表于 2023-8-6 08:20:35 | 显示全部楼层
590、回乡偶书二首     
唐诗篇名。七绝。贺知章作。见《全唐诗》卷一一二。天宝三年(744),诗人八十六岁辞官返回故乡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时作。二首均佳,尤以第一首脍炙人口:“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无改 一作:未改/难改)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诗人中年离家,五十余载后返乡,由年华流逝、沧桑变化引起感慨良多。此诗即通过生活中一个 片段,以平淡朴素之语、饶有情趣之笔,将久客回乡者此种普遍心态真切传出,千百年来触发无数返乡游子的强烈共鸣,成为传世名作。
――摘自《中国诗学大辞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6

主题

4360

帖子

5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56038
 楼主| 发表于 2023-8-6 08:21:06 | 显示全部楼层
附:

回乡偶书二首   贺知章
原文: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无改 一作:未改/难改)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作者:佚名
译文
  我在年少时离开家乡,到了迟暮之年才回来。我的乡音虽未改变,但鬓角的毛发却已经疏落。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的。他们笑着询问: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

  我离别家乡的时间已经很长了,回家后才感觉到家乡的人事变迁实在是太大了。只有门前那镜湖的碧水,在春风吹拂下泛起一圈一圈的涟漪,还和五十多年前一模一样。

注释
(1)偶书:随便写的诗。偶:说明诗写作得很偶然,是随时有所见、有所感就写下来的。
(2)少小离家:贺知章三十七岁中进士,在此以前就离开家乡。老大:年纪大了。贺知章回乡时已年逾八十。
(3)乡音:家乡的口音。无改:没什么变化。一作“难改”。鬓毛:额角边靠近耳朵的头发。一作“面毛”。衰(cuī):减少,疏落。鬓毛衰:指鬓毛减少,疏落。
(4)相见:即看见我;相:带有指代性的副词。不相识:即不认识我。
(5)笑问:一本作“却问”,一本作“借问”。
(6)消磨:逐渐消失、消除。
(7)镜湖:在浙江绍兴会稽山的北麓,方圆三百余里。贺知章的故乡就在镜湖边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6

主题

4360

帖子

5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56038
 楼主| 发表于 2023-8-10 08:00:15 | 显示全部楼层
591、终南望馀雪     
唐诗篇名。五绝。祖咏作。见《全唐诗》卷一三一。诗题又作《雪霁望终南》、《终南霁色雪》、《望终南残雪》。终南,终南山,在今陕西西安市南。传说此诗为开元十二年(724)诗人应进士试之作,《唐诗纪事》卷二○载:“有司试《终南山望馀雪》诗,咏赋曰:“终南阴岭秀,……  ”四句即纳于有司。或诘之,咏曰‘意尽’。”诗中写从长安远望终南山上残雪之状况:“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全篇二十字,紧扣主题,极有层次地描摹望中终南余雪之景以及由此引起的感受,写得形神兼备,蕴藉有味。清施补华评该诗:“苍秀之笔,与韦相近。”(《岘傭说诗》)王士禛称此诗为“古今雪诗”中之“最佳”诗作 。(《渔洋诗话》卷上)

――摘自《中国诗学大辞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