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228|回复: 5

从五本旧账回忆辽沈老三届知青们的真实往事(14,15,)

[复制链接]

350

主题

1079

帖子

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5235
发表于 2023-8-10 10:00: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十四   青年点劳动工勤账的故事

老三届知青们在上山下乡的日子里,大部分时间是在生产队出勤劳动,经常还要抽出一些时间来处理个人生活事物,如:洗衣、拆被褥、缝补、去公社寄取信件及钱粮包裹等等,身体不适时也要休工,谁也不可能在生产队出满勤。

另外老三届知青们在青年点里自身生活每年也需要投入一定的工作日,如:打柴、种菜、种土豆、菜地上肥料、做大酱、跟马车拉柴、起土豆、起白菜、修猪圈、收拾仓库、挖菜窖、培菜窖、菜下窖、菜出窖、去公社磨米等等,大约每人每年需要十几个工作日。因有些劳动需要大家一起去,如打柴、种菜等;

而有些劳动不需要很多人,如:跟车拉柴、挖菜窖等。这就使得知青们在青年点里的劳动会有多有少,怎么办?公平的办法就是也象生产队一样记“青年点劳动工勤账”,每年年末做出结算,按账相互间补齐。

炕四老陈:


日期

内容

天数


1971年2月24日

跟车拉柴

0.5


3月7日

砍棵子(柴的一种)

1


3月16日

砍棵子

1


3月20日

收拾土豆

0.5


3月27日

萝卜出窖

1


4月7日

打柴

1


4月8日

打柴

1


4月19日

种土豆

0.5


5月26日

修猪圈

0.5


7月17日

种土豆

0.5


8月29日

收拾仓库

1


9月17日

打柴

1


9月`18日  

打柴、拉柴

1


9月25日

搓苞米

0.5


10月21日

搓苞米

0.5


10月23日

搓苞米

0.5


11月3日

用土培菜窖  打柴

0.5  0.5            


12月5日

跟车拉柴

1


计:             14天



炕二老田:

日期

内容

天数

1971年3月7日

砍棵子(柴的一种)

1

3月16日

砍棵子

1

3月17日

跟车拉柴

0.5

3月20日

收拾土豆

0.5

4月7日

打柴

1

4月8日

打柴

1

4月19日

种土豆

0.5

5月26日

修猪圈

0.5

5月27日

杀猪

1

7月17日

起土豆

0.5

8月24日

打柴

1

8月28日

菜地上肥料

0.5

9月17日

打柴

1

10月21日

起白菜

0.5

10月22日

起白菜

0.5

10月23日

起白菜

1

10月28日

打引火柴

0.5

11月2日

挖菜窖

1

11月3日

用土培菜窖顶    打柴

0.5    0.5

11月15日

收拾仓库

0.5

12月9日

跟车拉柴

1

12月12日

跟车拉柴

0.5

计: 16.5天     



炕一老宋


时间

内容

天数

1971年3月8日

跟车拉棵子(柴的一种)

1

3月16日

砍棵子

1

3月25日

跟车拉棵子

0.5天

4月7日

打柴

1

4月8日

打柴

1

4月19日

种土豆

0.5

7月17日

起土豆

0.5

7月19日

赶牛用犁趟菜地

0.5

9月17日

打柴

1

9月18日

打柴

0.5

9月25日

搓苞米

0.5

10月21日

起白菜

1

10月22日

起白菜

0.5

10月23日

起白菜

0.5

10月28日

打引火柴

0.5

10月31日

收拾白菜

0.5

11月2日

挖菜窖

0.5

11月3日

打柴

0.5

11月21日

挖菜窖

0.5

计:                  12.5天

炕三老沈:

时间

内容

天数

1970年12月14日

清理仓库

1

12月29日

跟马车拉柴

1

12月30日

跟马车拉柴

1

1971年3月7日

砍棵子(柴的一种)

1

3月16日

砍棵子

1

3月20日

收拾土豆

0.5

4月7日

打柴

1

4月8日

打柴

1

4月10日

跟马车拉柴

0.5

4月19日

种土豆

0.5

7月17日

起土豆

0.5

8月24日

跟马车拉柴

1

8月29日

菜地上肥料

0.5

10月21日

起白菜

0.5

10月22日

起白菜

0.5

10月23日

起白菜

1

11月2日

挖菜窖

1

11月3日

用土培菜窖顶       打柴

0.5              0.5

12月5日

拉柴

1

计:                 15.5天

炕五老黑:

时间

内容

天数

1971年1月24日

打柴

1天

3月16日

砍棵子(柴的一种)

1天

3月20日

收拾土豆

1天

4月19日

种土豆

0.5天

7月17日

起土豆

0.5天

8月20日

修猪圈

0.5天

8月24日

打柴

1天

8月29日

收拾仓库

0.5天

9月8日

收拾仓库

0.5天

9月17日

打柴

1天

9月18日

打柴

0.5天

9月25日

搓苞米

0.5天

9月27日

公社磨米

0.5天

11月3日

打柴

0.5天

11月15日

收拾仓库

0.5天

11月17日

跟马车拉柴

0.5天

11月21日

白菜下窖

0.5天

11月28日

收拾仓库

1天

11月29日

跟马车拉柴

1天

12月3日

清理仓库、接小队分的新粮

1天

计:             14天

坤姑娘:

时间

内容

天数

1971年3月20日

收拾土豆

0.5天

4月7日

打柴

1天

4月8日

打柴

1天

4月19日

种土豆

0.5天

7月17日

起土豆

0.5天

10月21日

起白菜

1天

10月22日

起白菜

0.5天

10月23日

起白菜

1天

10月31日

收拾白菜

0.5天

11月3日

打柴

0.5天

计:                7天

秀姑娘:

时间

内容

天数

1971年3月27日

萝卜出窖

1天

4月19日

种土豆

0.5天

7月17日

起土豆

0.5天

9月6日

看守粮堆

0.5天

9月7日

看守粮堆

0.5天

9月17日

打柴

1天

9月18日

打柴

0.5天

9月25日

搓苞米

0.5天

10月5日

公社磨米

0.5天

10月21日

起白菜

1天

10月22日

起白菜

0.5天

10月23日

起白菜

1天

10月31日

收拾白菜

0.5天

11月1日

换工

1天

11月2日

换工

1天

11月3日

用土培菜窖顶    打柴

0.5天         

0.5天

11月4日

换工

0.5天

计:               12天

萍姑娘

时间

内容

天数

1970年12月14日

做咸菜

1天

1971年3月20日

收拾土豆

0.5天   

4月7日

打柴

1天

4月8日

打柴

1天

4月19日

种土豆

0.5天   

9月25日

搓苞米

0.5天   

10月21日

起白菜

1天

10月22日

起白菜

0.5天   

10月23日

起白菜

1天

11月3日

用土培菜窖顶         打柴

0.5天          0.5天

11月28日

收拾仓库

1天

计:                 9天

北炕小许:

时间

内容

天数

1970年12月14日

清理仓库

1天

1971年3月7日

砍棵子(柴的一种)

1天

3  10

砍棵子

1天

3  18

煮准备下大酱的黄豆

0.5天

3  19

做大酱

1天

3  20

土豆出窖

0.5天

4  7

打柴

1天

4  8

打柴

1天

4  19

种土豆

0.5天

7  17

起土豆

0.5天

9  18

打柴

0.5天

10  4

跟马车拉柴

0.5天

10  21

起白菜

0.5天

11  3

用土培菜窖顶

0.5天

计:             10.5天

惠姑娘、艳姑娘、凤姑娘、繁姑娘、北炕小于、北炕老许等人略`


      十五   青年点柴火帐和生活挑水的故事

《割柴谣》     1969年3月

烧火容易打柴难,

春季更是不一般。

山陡路滑障碍多,

分开荆棘往里钻。

哪怕身着铁片衣,

便是钢甲也磨穿。

稍有不慎翻筋斗,

一路“电梯”滚下山。

冰凉大饼硬似铁,

就着山泉充午餐。

后晌日毒更难熬,

体乏眼困口中干。

力砍不折出虚汗,

湿透衣服身上粘。

回首山村炊烟起,

归途似箭跑得欢。

炕五老黑100捆,1971年11月28日拉回;

炕三老沈70捆;1971年12月5日拉回;

炕四老陈100捆;1971年12月5日拉回;

北炕小于55捆;1971年12月5日拉回;

女生坤姑娘100捆;1971年12月5日拉回;

女生萍姑娘100捆;1971年12月5日拉回。

青年点用小队马车账,每车次小队从知青账户上扣15个工分,与其他农民用车一样。

1971年12月19日,拉沙子一车;

1971年12月25日,大西沟拉棵子一车;

1971年12月31日,转小于粮食关系用车一天;

1972年1月2日,大西沟拉棵子一车;

1972年1月28日,大西沟拉棵子一车;

1972年3月23日,老朱家沟拉棵子一车;

1972年3月24日,老朱家沟拉棵子一车;

1972年4月10日,老朱家沟拉棵子一车;

1972年4月10日,大东沟拉棵子一车。

俗话说:“百姓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而上山下乡插队的知识青年开门却是九件事,按重要程度排序如下:米、柴、水、油、盐、菜、灯、厕、杂;

其中第三件事就是水,无论农民也好,知青也好,小队部也好,每天都需要用水,小队部喂马和烧炕的水是由饲养员挑的;农民家里按老规矩女人是不挑水的,由家里的男劳力(父亲或大男孩)每天早晨去挑的;知识青年们在住到青年点以后挑水是排班的,一般做饭是由女生做,记大队工分,也按老规矩不挑水,由其他不做饭的知青排班挑水,男生是每天一人一班,女生是两人一班。每天最少需要挑五挑水才能装满一水缸,

挑水属于重体力劳动,青年点的水桶比社员家的大,是白铁皮打的,每桶能装四十斤,两桶一挑就是八十斤,再加上扁担和水桶的重量将近百斤。刚开始下去时就连男生挑水也很费力,主要是肩膀压得受不住,过一段时间男生挑水就不成问题了,可以两边肩膀换着挑,冬天冻手还可以把手抄在袖筒里不扶着挑,到了水缸边不用放下担子,左右手一拎就直接倒进缸里,没有扁担时两手各拎一桶也能从井沿拎回来。只是苦了女生了,一般只把水装到七八分满才能挑动,这样挑满一缸就需要走六趟,两个女生一班每人也得三趟,水挑进厨房还得放下担子,旁边要是有男生在会帮助把水倒进缸里。假如轮到男生做饭则不安排水班,由做饭的男生自己挑,这也是老规矩。

女生挑水虽然吃力,但是用起水来可是凶猛得很,尤其是是到了冬天,做饭的女生只用她们住的炉台做,男生到了晚上还得烧自己住的这边炉台,但是炊事员在厨房看着水缸不许用,想烧炕的男生只好去另挑烧炕的水。炕烧暖了,水也烧热了,把水用脸盆端进屋洗洗吧,旁边女生屋早准备好家伙出来抢热水,一会热水就不多了,被女生用了大半,只好再去挑一担把炕烧热,水开了再喝些热水。好在男生也不在呼,多挑个一两挑水也累不到哪去,因为在队里劳动很多时候就是男工用扁担挑,挑土、挑土粪、挑粮(玉米棒)、挑茬子、挑水稻秧苗、挑水浇茄秧地瓜秧等等早就练出来了,而女生在队里没有用扁担的活,所以要是轮到水班还是很吃力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50

主题

1079

帖子

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5235
 楼主| 发表于 2023-8-10 10:04:51 | 显示全部楼层
十六、 知青招工表和粮食关系调转手续的故事

以下摘自《青年点粮食日记账》:

1971年9月20日小队分玉米300斤(带棒)经手人:炕五老黑;

1971年9月22日去公社磨稻子152斤,经手人:北炕小许;

1971年9月27日公社粮库换粮票取玉米100斤;老黑、凤姑娘;

1971年9月27日小队分玉米72斤(带棒);炕五老黑

1971年9月27日小队分国庆节白面36斤;炕五老黑

10月13日小队分玉米960斤(带棒),经手人:炕三老沈;

10月14日小队分玉米240斤(带棒),经手人炕三老沈;

10月23日小队分玉米1740斤(带棒),经手人炕三老沈;

11月12日去公社磨玉米面取出玉米116斤;经手人炕五老黑

11月15日小队分高粱720斤;经手人炕五老黑

11月17日小队分黄豆240斤;经手人炕五老黑;

11月23日到公社磨高粱米,仓库取出314斤;经手人炕五老黑

11月27日小队分大米300斤,经手人北炕小于;

11月28日小队分大米192斤,经手人炕五老黑;

12月2日小队分粘大米192斤、散大米378斤、132斤,老黑;

12月3日小队分粘大米81斤、散稻子1427斤,经手人老黑;

12月16日小队分水稻748斤;经手人炕五老黑;

12月17日小队分玉米(粒)581斤;经手人炕五老黑;

12月31日小队分玉米35斤,经手人炕四老陈;

1971年12月31出库水稻436斤、120斤给北炕小于转粮食关系,

实际转粮食关系用量450斤,余104斤换粮票;经手人炕五老黑;

实卖粮款65.21元,支付北炕小于 54元,余11.21元入伙食费。

知青招工表是一式三张,是上级按本期招工指标发到各大队,大队从公社领来知青招工表,发给要抽调走的知青,知青本人填好后到大队盖章,然后送到公社交给管知青的助理,管知青的助理把全公社的表盖章后送到县知青办,县知青办把全县的表盖章后送到地区(市)劳动局,地区劳动局把全部表盖章后各留一份,然后按表格数和人名名单开出劳动调转介绍信(写上人名了改不了的)发给各县,各县再按名单把地区盖完章的招工表和劳动调转介绍信发给各公社,公社管知青的助理把盖完四个章的知青招工表留一份装入本人档案(档案将来由接收单位取走),把劳动调转介绍信发给各大队或直接给本人,知青本人凭此到招工单位报到。

另外被抽调走的知青本人还需凭劳动调转介绍信办理粮食关系调转手续,把农村粮食关系(知青每人每年标准粮600斤定量)转变成城市粮食供应关系(成年职工每人每月30斤定量),这是最重要的手续(那时没有粮食关系就没有购买粮食的指标,也就买不到粮食),那时计算知青的粮食指标是从每年的10月1日到次年的9月30日,上面账目中的知青小于是1971年12月份抽调到铁路系统,而小队早在10月到12月间已经把知青北炕小于的600斤标准粮分到青年点了,所以需在12月末从青年点称出450斤粮食(知青每个月50斤定量,9个月450斤),用马车从青年点把450斤粮食拉到公社粮库卖掉,公社粮库按实际称量的份量付给粮款,再给开一张粮食调转手续,上面标明接收粮站按定量供应的时间,盖上粮库公章,骑缝也盖上粮库公章,交给知青本人或代办的人。还有知青是党员的要从大队党支部办理党员组织调转关系,是团员的要从大队团支部办理团员组织调转关系。

    十七   二次辽河大堤和老知青小肖的故事

以下摘自《青年点同学回家日期账》:

炕五老黑:1971年10月20日—11月3日回沈阳;

1971年11月5日—11月11日二次辽河大堤:炕五老黑1971年11月3日从沈阳回到农村青年点,第二天上肥地公社通知各大队,辽河大堤上肥地公社段经上面检查不太合格,还需去劳动力再加加工,每大队摊派两个民工。就这样老黑和一小队的老知青小肖被二次派到辽河大堤,从11月5日到11日出民工七天。小肖1952年出生,是沈阳市第三十二中学68届初一的毕业生,跟随姐姐芳姑娘于1968年9月11日乘车来到了农村插队,姐弟两人被分到一小队。小肖中上等个,瘦瘦的,说话柔声柔气,喜欢唱歌,在学校时是宣传队舞蹈队的,表演过舞蹈《远飞的大雁》等。老黑和小肖在二次辽河大堤一起生活劳动七天,两人更加熟悉,因都喜欢下象棋,休息时经常切磋棋艺,也一起哼唱知青歌曲。1972年4月大队并点,一小队的老袁和小肖住在东屋男生宿舍北炕,与南炕三小队的老哥五个一个伙食吃饭,干活还是在各自小队。那时的大队工,各小队都派知青和下放户去出大队工,夏天水枯时就需到村东头水渠口憋河,小肖和老黑是大队工常客,在一起拉大拉锹,一边拉一边哼唱知青歌曲,最喜欢唱的就是朝鲜电影《南江村的妇女》主题曲《故乡的骄傲》(那时的译名是《骄傲的南江》):

在祖国温暖怀抱里,奔流的南江啊,在战火弥漫的年代里,英雄的战士。冒着枪林弹雨,日夜守卫着你 ,你永放光芒,你的功绩无比辉煌。啊 !南江 !故乡的江!啊 !南江! 胜利的江!
    1973年年底,在县里粮库打球(临时工)的大个子老郭回到青年点劳动,带来了《南京知青之歌》,那时东北闭塞,还不知道这首歌在南方已经被定为“反动歌曲”,要是知道了也不敢唱呀。只一两天时间就都会唱了,冬天没活,就在青年点屋里反复的哼唱:......告别了妈妈,再见吧家乡,金色的学生时代,已载入了青春史册一去不复返。啊......啊......未来的道路多么艰难,多么漫长,生活的脚步深浅在偏僻异乡。

跟着太阳起,伴着月儿归,沉重地修理地球,是我们光荣的职责我的命运。憧憬的明天,相信吧一定会到来。``````

唱到动情之处,小肖的眼里满含着泪水哽咽着。小肖的父亲因工伤亡故,家里有母亲和继父,姐弟俩下乡一走就是七八年,在农村的日子里,小肖的母亲每月开支后会寄来10元钱,姐弟俩每人五元零花钱。苦熬了七年,姐姐芳姑娘、雯姑娘1975年春天抽调回沈阳,北炕老袁、炕二老田1975年夏天抽调回沈阳,1975年年末的冬天,大队里最后一批老三届知青北炕小肖、大个子老郭、柴河水库出长期民工的炕四老陈被抽调回到沈阳。1976年1月,小肖分配在沈阳铁西国营大工厂车队开汽车,后结婚成家,九十年代下岗。1999年同学聚会时从芳姑娘口中得知,小肖已在年前病故,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50

主题

1079

帖子

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5235
 楼主| 发表于 2023-8-12 08:47:01 | 显示全部楼层
十六、 知青招工表和粮食关系调转手续的故事

以下摘自《青年点粮食日记账》:

1971年9月20日小队分玉米300斤(带棒)经手人:炕五老黑;

1971年9月22日去公社磨稻子152斤,经手人:北炕小许;

1971年9月27日公社粮库换粮票取玉米100斤;老黑、凤姑娘;

1971年9月27日小队分玉米72斤(带棒);炕五老黑

1971年9月27日小队分国庆节白面36斤;炕五老黑

10月13日小队分玉米960斤(带棒),经手人:炕三老沈;

10月14日小队分玉米240斤(带棒),经手人炕三老沈;

10月23日小队分玉米1740斤(带棒),经手人炕三老沈;

11月12日去公社磨玉米面取出玉米116斤;经手人炕五老黑

11月15日小队分高粱720斤;经手人炕五老黑

11月17日小队分黄豆240斤;经手人炕五老黑;

11月23日到公社磨高粱米,仓库取出314斤;经手人炕五老黑

11月27日小队分大米300斤,经手人北炕小于;

11月28日小队分大米192斤,经手人炕五老黑;

12月2日小队分粘大米192斤、散大米378斤、132斤,老黑;

12月3日小队分粘大米81斤、散稻子1427斤,经手人老黑;

12月16日小队分水稻748斤;经手人炕五老黑;

12月17日小队分玉米(粒)581斤;经手人炕五老黑;

12月31日小队分玉米35斤,经手人炕四老陈;

1971年12月31出库水稻436斤、120斤给北炕小于转粮食关系,

实际转粮食关系用量450斤,余104斤换粮票;经手人炕五老黑;

实卖粮款65.21元,支付北炕小于 54元,余11.21元入伙食费。

知青招工表是一式三张,是上级按本期招工指标发到各大队,大队从公社领来知青招工表,发给要抽调走的知青,知青本人填好后到大队盖章,然后送到公社交给管知青的助理,管知青的助理把全公社的表盖章后送到县知青办,县知青办把全县的表盖章后送到地区(市)劳动局,地区劳动局把全部表盖章后各留一份,然后按表格数和人名名单开出劳动调转介绍信(写上人名了改不了的)发给各县,各县再按名单把地区盖完章的招工表和劳动调转介绍信发给各公社,公社管知青的助理把盖完四个章的知青招工表留一份装入本人档案(档案将来由接收单位取走),把劳动调转介绍信发给各大队或直接给本人,知青本人凭此到招工单位报到。

另外被抽调走的知青本人还需凭劳动调转介绍信办理粮食关系调转手续,把农村粮食关系(知青每人每年标准粮600斤定量)转变成城市粮食供应关系(成年职工每人每月30斤定量),这是最重要的手续(那时没有粮食关系就没有购买粮食的指标,也就买不到粮食),那时计算知青的粮食指标是从每年的10月1日到次年的9月30日,上面账目中的知青小于是1971年12月份抽调到铁路系统,而小队早在10月到12月间已经把知青北炕小于的600斤标准粮分到青年点了,所以需在12月末从青年点称出450斤粮食(知青每个月50斤定量,9个月450斤),用马车从青年点把450斤粮食拉到公社粮库卖掉,公社粮库按实际称量的份量付给粮款,再给开一张粮食调转手续,上面标明接收粮站按定量供应的时间,盖上粮库公章,骑缝也盖上粮库公章,交给知青本人或代办的人。还有知青是党员的要从大队党支部办理党员组织调转关系,是团员的要从大队团支部办理团员组织调转关系。

    十七   二次辽河大堤和老知青小肖的故事

以下摘自《青年点同学回家日期账》:

炕五老黑:1971年10月20日—11月3日回沈阳;

1971年11月5日—11月11日二次辽河大堤:炕五老黑1971年11月3日从沈阳回到农村青年点,第二天上肥地公社通知各大队,辽河大堤上肥地公社段经上面检查不太合格,还需去劳动力再加加工,每大队摊派两个民工。就这样老黑和一小队的老知青小肖被二次派到辽河大堤,从11月5日到11日出民工七天。小肖1952年出生,是沈阳市第三十二中学68届初一的毕业生,跟随姐姐芳姑娘于1968年9月11日乘车来到了农村插队,姐弟两人被分到一小队。小肖中上等个,瘦瘦的,说话柔声柔气,喜欢唱歌,在学校时是宣传队舞蹈队的,表演过舞蹈《远飞的大雁》等。老黑和小肖在二次辽河大堤一起生活劳动七天,两人更加熟悉,因都喜欢下象棋,休息时经常切磋棋艺,也一起哼唱知青歌曲。1972年4月大队并点,一小队的老袁和小肖住在东屋男生宿舍北炕,与南炕三小队的老哥五个一个伙食吃饭,干活还是在各自小队。那时的大队工,各小队都派知青和下放户去出大队工,夏天水枯时就需到村东头水渠口憋河,小肖和老黑是大队工常客,在一起拉大拉锹,一边拉一边哼唱知青歌曲,最喜欢唱的就是朝鲜电影《南江村的妇女》主题曲《故乡的骄傲》(那时的译名是《骄傲的南江》):

在祖国温暖怀抱里,奔流的南江啊,在战火弥漫的年代里,英雄的战士。冒着枪林弹雨,日夜守卫着你 ,你永放光芒,你的功绩无比辉煌。啊 !南江 !故乡的江!啊 !南江! 胜利的江!
    1973年年底,在县里粮库打球(临时工)的大个子老郭回到青年点劳动,带来了《南京知青之歌》,那时东北闭塞,还不知道这首歌在南方已经被定为“反动歌曲”,要是知道了也不敢唱呀。只一两天时间就都会唱了,冬天没活,就在青年点屋里反复的哼唱:......告别了妈妈,再见吧家乡,金色的学生时代,已载入了青春史册一去不复返。啊......啊......未来的道路多么艰难,多么漫长,生活的脚步深浅在偏僻异乡。

跟着太阳起,伴着月儿归,沉重地修理地球,是我们光荣的职责我的命运。憧憬的明天,相信吧一定会到来。``````

唱到动情之处,小肖的眼里满含着泪水哽咽着。小肖的父亲因工伤亡故,家里有母亲和继父,姐弟俩下乡一走就是七八年,在农村的日子里,小肖的母亲每月开支后会寄来10元钱,姐弟俩每人五元零花钱。苦熬了七年,姐姐芳姑娘、雯姑娘1975年春天抽调回沈阳,北炕老袁、炕二老田1975年夏天抽调回沈阳,1975年年末的冬天,大队里最后一批老三届知青北炕小肖、大个子老郭、柴河水库出长期民工的炕四老陈被抽调回到沈阳。1976年1月,小肖分配在沈阳铁西国营大工厂车队开汽车,后结婚成家,九十年代下岗。1999年同学聚会时从芳姑娘口中得知,小肖已在年前病故,哎......

    十八    一个人在青年点过春节的故事

以下摘自《青年点同学回家日期账》:

坤姑娘:1972年1月18日—3月15日;

萍姑娘:1月18日—3月15日;

炕四老陈:1月18日—3月13日;

繁姑娘:1月19日—4月5日;

炕一老宋:1月21日—3月6日;

炕三老沈:1月21日—3月18日;

炕二老田:2月2日—3月18日;

北炕小许:1971年12月31日—1972年2月22日;

炕五老黑:1972年2月23日—3月22日回朝阳建昌;

以下摘自《青年点费用日记账》(1971年度,单位:元)

9月10日小苏打1包0.12元;11月2日修缸1元;

6日盐10斤1.30元;12日磨玉米0.81元;

12日磨高粱1.25元;买刘家瓢0.50元;14日煤油1斤0.36元;

18日盐5斤0.65元;21日白菜730斤14.50元;29日火柴0.20;29日窗户纸10张1.50元;12月17日买王家席子3.00元。````

1972年2月15日是春节,从1月18日起到月末,三小队的知青们陆陆续续回家,小河西边知青点的五间房屋、分配的粮食、同学们的行李箱子等都需要有人看守,炕需要烧,还有两口小猪也需要有人喂食,这样炕五老黑自愿留在青年点里值守。1月末北炕小许回农村取口粮,炕五老黑与小许约好:北炕小许大年初八也就是2月22日回知青点换炕五老黑回家。前院大婶让大儿子小武把行李搬到知青点,每天晚上陪伴炕五老黑过夜,小武春节前参军走了,弟弟二华接着来陪着住。辽北东部山区农历腊月的夜晚非常的寒冷,下午五点钟天就全黑了,西边猪圈每天需扔里一些稻草,两只小猪就会安静下来,小武一般是八点以后才过来休息。知青点里窗户贴着窗户纸,一盏昏暗的油灯摇曳着,屋里炕五老黑一人百无聊赖,孤孤单单,没有书看,没有人聊天,也没有半导体收音机可听。早晨天蒙蒙亮,就能听见西边两只小猪在圈里嚎叫,呼唤主人快快起来喂食。为了省柴,每天只早晨做一顿捞饭,人吃饭,米汤掺些稻糠喂猪。晚上人吃炒的剩饭,米汤热一下掺糠喂猪。

炕五老黑一人在知青点孤苦凄凉中度过了二十多天,大年初八去上肥地公社买汽车票,迎接到小许回来农村换防。

1972年2月23日,炕五老黑踏上了漫漫雪路奔向朝阳建昌父亲母亲插队更加贫困的辽西山区。在上肥地开往县城的汽车上,后半车厢坐着沈阳27中学插队在辽宁清原县夏家堡的知青们哼唱着歌曲,年轻的乘务员拿出当天的《辽宁日报》请炕五老黑念给乘客们听,上面载有美国尼克松总统访华的消息,为这些插队探家的年轻人们在寒冷的冬天带来一丝春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50

主题

1079

帖子

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5235
 楼主| 发表于 2023-8-12 08:48:40 | 显示全部楼层
十九   参加全县民兵连长武装军训的故事

1972年夏秋之际,以辽宁省开原县八棵树公社为基地,开原县武装部组织全县民兵连长武装军训半个月,本来就连民兵排长都不是的炕五老黑,根本没有资格参加军训,但是上肥地公社在下通知时说军训还有军事知识的文化理论课,需要民兵连长有一定的文化水平,这可难为了大队只有小学二年文化的民兵罗连长,他和大队革委会主任说要带个炕五老黑去做记录,大队革委会主任同意了,就向上肥地公社虚报炕五老黑是民兵“副连长”(其实连排长都不是),炕五老黑才有了一次难忘的武装军训经历。

1972年8月中下旬,大队派的马车拉着民兵罗连长与“副连长”炕五老黑及两人的行李(被、褥、线毯、换洗衣服、洗嗽用具等)到公社武装部报到,上肥地公社武装部长为本公社民兵营的带队,十几个大队共计二十人左右,大家把行李都集中在公社派的马车上,然后到武装部领枪,上肥地公社武装部长把枪柜打开,每人领到一支很破旧的长枪(忘了什么枪型,拉一下栓打一发子弹那种)并登记了枪号,领枪的同时通知严格枪支管理纪律,从当天起各自要保管好自己的枪,规定日夜枪不许离人,空枪口也不许对准人,不许串拿,吃饭、上厕、出操、听课时枪支要轮换看守,谁丢谁负责。然后说“拉练”步行到八棵树公社,行程约四十多里,人背着枪走小路抄近道,拉行李马车走大道,谁也不许坐马车。当晚到八棵树公社所在地,由组织者分配到几户老乡家去住,与老乡家东西屋分开住并配备了锁头,(有时出去嫌麻烦就偷着把枪锁在屋里),上肥地公社武装部长住的那家设为上肥地民兵营的营指挥部,每天早晨听号响到那集合再去出操等,上肥地公社有两名女的,其中一个也是沈阳第三十九中插队到上肥地大队的知青(不是民兵连长,是大队派她去的,和上肥地公社武装部长很熟),因为不熟也忘了叫什么名,另一名是某大队的妇女主任,她倆单独住在一家(军训结束的最后一天以公社为单位搞了一次会餐就在那家),上肥地公社二十人中只有“副连长”和上肥地大队那个女的是知青,其余的民兵连长都是农民,有当过兵的,也有没当过兵的。

全县二十多公社,每公社二十左右人,大约有四五百人,每人发一张油印的作息时间和科目表,所穿衣着是五花八门,只有一样是统一的,就是都得戴帽子,当然不是军帽。

县武装部来了一位姓阎的参谋长主持这次武装集训,四十岁左右,穿着有四个兜的军装,戴红领章和红帽徽,一看就是军官。他带来几位也穿四个兜军装戴领章帽徽的助手,助手们分工有管出操训练的,有管射击的,有管拼刺刀的,有管投掷手榴弹的等等,主训阎参谋长管全面兼军事理论课。

在军训时,有队列行走、卧倒、匍匐前进、射击、投弹、拼刺刀等,也上了军事知识课,讲课的是县武装部的阎参谋长。队列行走时看见其他公社也有一些知青参加这次军训(是从衣着和气质方面看出来的,有男也有女)。每天上午室外科目,下午军事理论课。

军事理论课是在一个很大的会议室上课,因为人太多,就把桌椅全拿掉,好几百人就坐在地上听课,象抗大那样,“副连长”炕五老黑此次任务主要是记录,所以每次都争取坐在前面,连长在听课时悠哉悠哉,反正他听了也不会写,就让他拿着钢笔水瓶在旁边养神。阎参谋长讲得非常好,大队给买的笔记本密密麻麻记得满满的,什么“三打”、“三防”等,怎样带兵等。有一天介绍外军情况时,他拿出一个笔记本说是内部资料,大家请求他讲一下,阎参谋长就介绍了苏军一个步兵师的装备,哎呀,多少大口径自行火炮、火箭炮、多少装甲车、多少坦克、多少运输车、指挥车、轻重机枪、后勤补给等,把大家都吓住了,这才一个师呀,还是步兵师,咱们拿什么跟人家打呀?

县级武装部保管子弹,实弹射击当天早上用小车送来的,按公社领子弹再分发给每人的,并且登记了数目,过后要按原领数上交弹壳。在实弹射击时按人头分发子弹,每人五发,射击时每个射击者旁边都是有人监督的,要把五发子弹全部打出,决不允许私留子弹,哑火的凭哑弹换新弹。记着一共是七个靶位,整整忙了一天才搞完。从旁边部队通讯站下来几个女的,也没穿军装,其中一位跟阎参谋长很熟,每人也领了五发子弹趴在那射,成绩不错,大家都说女的比男的打得准。

开原县八棵树公社所在地有一山称之为“树堂山”,是因解放战争时在此牺牲一名解放军排长陈树堂而命名的。军训期间,有一天半夜两三点时分,外面吹响了集合号声,说是有空降特务,摸黑穿上衣服,拿着没有子弹的空枪跑出去搜山抓“特务”,混乱中跟着人群爬山,马尾松的枝叶打得脸很疼,黎明时爬到“树堂山”的山顶上,一无所获。县武装部主训阎参谋长在山顶上对大家说:“‘特务’把密电码本藏在山坡上,你们都跑到山顶上干什么?”,然后大家在山坡上找了起来,最后在一棵树下找到了用石头压着的“密电码”本,原来是主训阎参谋长的小笔记本,大家哈哈大笑,高呼:“胜利了!”,至此“军事演习”结束,下山吃早饭。

原计划还有手榴弹实弹投掷,后来怕出事故就没有进行,只安排了平常的木把铁弹投掷,记录了成绩。

军训结束总结大会上,各公社民兵营都有代表发言,在上肥地公社讨论时,知青出身的民兵“副连长”炕五老黑作诗一首赞军训,各大队民兵连长都说好,上肥地公社武装部长就安排这位民兵“副连长”炕五老黑代表上肥地公社民兵营发言,这首《武装集训赞》在全县民兵连长武装军训总结大会上念了,博得掌声阵阵:

武装集训赞

树堂山下红旗飘舞,清河岸边军号嘹亮,

胜利凯歌震天响,革命颂曲人人唱。

红心飞向北京城,笑脸迎着红太阳,

保卫祖国靠武装,民兵干部集训忙。

练兵场上,雄纠纠,气昂昂;

步伐整齐,威武强壮;

钢枪握紧,刺刀闪亮;

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

誓把帝、修、反,全部消灭光。

军训课堂,认真听,仔细讲;

字字句句,记在心上;

互相帮助,共同加强;

掌握射击各要领,学会“三打”和“三防”;

理论连实际,当好带兵将。

宿舍住房,地扫净,水满缸;

拥军爱民,你争我抢;

新人新事,风格高尚;

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敢挡?

兵民本一家,血肉连心上。

民兵战士紧握枪,红旗永远肩上抗;

宝书四卷捧在手,伟大教导记心上;

保卫祖国是英雄,生产建设当闯将;

扫除一切害人虫,要把人类全解放!

民兵“副连长”炕五老黑于军训结束时在开原县八棵树公社照像馆借外公社一位知青背的7.62带刺刀的步枪拍了一张照片留念,上面几个字“军训留念 一九七二、九、一”。

(注:陈树棠,1925年生,天津市塘沽区人。出身贫寒,受尽凌辱。因反抗日本侵略者的欺压,被迫逃到东北做苦役。1945年9月参加东北民主联军。1946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作战机智英勇,屡立战功。1946年,在四平、通化保卫战中,先后两次被评为“战斗模范”。1947年3月,参加解放辉南县城的战斗,从敌人手中夺得1支步枪和1枚手榴弹,只身冲进据点,俘敌61人,缴获枪炮48件,荣立特等功,纵队领导机关授予他“独胆英雄”称号和红星战斗英雄奖章。同年5月,参加清原县草市阻击战,他率领一个班坚守王家油房西南山阵地,打退国民党军增援部队多次进攻。夜间又带领3名战士突入国民党军阵地,出其不意,杀伤敌数十人,俘53人,缴获60毫米迫击炮、机枪、冲锋枪、步枪等32件,立特等功,东北民主联军总部授予他“毛泽东奖章”,并被提升为副排长。同年6月27日,在四平外围战斗中,他带领一个班抢占开原八棵树南山366高地,并接连打退国民党军增援部队一个营的7次猛烈进攻,腹部受重伤,仍顽强作战。在阵地将被突破的危急时刻,为掩护战友撤退,毅然拉响手榴弹,与突入阵地的国民党军士兵同归于尽,壮烈牺牲,年仅22岁。战后,东北民主联军辽东军区领导机关命名他生前所在排为“树棠排”,在全区开展了创“陈树棠式战斗英雄”活动。   

解放后,辽宁省人民政府命名位于辽宁省开原县八棵树乡所在地的366高地为“树棠山”。)

    二十    柴河之恋的故事

2018年5月15日沈阳市老知青上山下乡五十周年《柴河之恋》歌舞联谊会中有这么一个节目《柴河之恋男女声对唱》,前面有一段朗诵:

女领:他插队落户在柴河上游上肥地乡,

男领:她插队落户在柴河下游柴河堡乡,

女领:1972年柴河水库库区大坝奠基开建,

男领:他和她双双来到库区工程指挥营帐;

女领:他在指挥部做文秘工作著写稿件,

男领:她在指挥部做广播文员朗读文章;

女领:他和她相爱了,是悠悠柴河做的红娘;

男领:她和他相爱了,是悠悠柴河做的红娘。

女领:下乡八年他(她)们抽调回城重返省城沈阳,

男领:相恋八年他(她)们喜结良缘走进婚姻殿堂。

然后两对演员对唱了一首《敖包相会》,博得掌声阵阵。

这是真实的故事,男的就是沈阳市第三十九中学66届初三生下乡到上肥地公社南岸的知青炕四老陈,女的是沈阳市第十九中学68届初一生下乡到柴河公社的知青小红姑娘。1972年秋冬,柴河水库工程开工,老陈就被大队派到柴河水库工程去出长期民工,老陈文笔好被调到指挥部做秘书写宣传稿。在指挥部老陈认识了广播员小红姑娘,在柴河水库工程指挥部工作的三年时间,两人产生了感情,双方确定了恋爱关系,也在柴河水库一起入团。1976年初,两人是柴河水库给的知青抽调指标双双回到了沈阳,老陈被分配到省二建公司当水泥工,小红姑娘被分配到和平副食品公司当营业员,两人从1968年9月下乡到1976年抽调回城,正好是八年知青生涯。回城后,老陈因父母插队在辽西朝阳,只得住在单位职工宿舍,其实就是工棚。小红姑娘的家里知道了女儿的恋人是个知青水泥工,家还在外地,就不太同意这门亲事,找借口想说服女儿放弃。老陈和小红姑娘两人只好秘密来往,老陈文笔好考上辽宁大学中文系函授班,在单位入了党,当上职工大学哲学教师,最后转为国家干部调进省人大。1976年10月粉碎了“四人帮”,1978年辽宁开始落实插队干部政策,炕四老陈的父亲也于1979年以后调回沈阳原单位并分了住房,炕四老陈从单位宿舍搬到父母家中居住。而小红姑娘也在单位入党、提干,在和平区商委转为国家干部。两人一直到1981年才结婚,从1973年相识到1981年结婚,又是一个八年时间的恋爱生涯,炕四老陈和小红姑娘的故事在同学们中间传为佳话,被称为“柴河之恋”,炕五老黑微信建了柴河之恋歌舞群。

      二十一    “三革”子女审批表的故事

1973年的年末,上级下发了《划定剥削阶级家庭出身的革命干部、革命军人、革命职工子女的家庭出身审批表》并传达了相关文件,该表一式三张,由知青所在地填写,大队、公社、县三级主管部门审批后加盖公章后存入知青个人的档案,简称“三革子女政策”,就是不再以祖父的成份划分孙子女的家庭出身,而改为以父亲的职业划分知青子女的家庭出身,父亲是革命干部、革命军人、革命职工的知青子女可以获得改变。经大队统计,炕一老宋、炕五老黑两人领到了审批表,炕四老陈在柴河水库办理。
老宋、老黑两人填表后在大队、公社盖章后,两人又自费乘大客到开原县盖章,来到了120里外的开原县知青办,在院子里遇见一位看着面熟的姑娘,说明了来意,姑娘与老宋、老黑亲切的交谈,并说自己也是上肥地公社的,是河南大队的新知青叫小华。说着话时,里面又出来一为女士连连喊小华有事,老宋说那个女士就是沈阳市第三十九中学的师姐王玉梅,小华说王玉梅在开原县知青办工作,自己只是借调来帮忙。与小华告别后,将三革子女审批表送到相关的办公室,答复说统一盖章后寄到上肥地存进知青本人档案。这样从1973年年底以后,炕一老宋的家庭出身就由成分高的变为革命职工,抗五老黑的家庭出身就由职员恢复成革命干部(小学时填表时是革命干部,中学和知青时填表为职员)。炕一老宋和炕三老沈在1973年年底时加入了团组织,炕五老黑在1973年6月份入的团,炕四老陈是1973年在柴河水库入的团。炕二老田是知青老哥五个里面劳动能力最强的,出工最多的,但是直到1975年8月抽调回城也没有能在农村入团,回城超龄了也就没能加入团组织。
上肥地公社河南大队的新知青小华姑娘的父母在开原县城里工作,小华姑娘七十年代在开原的中学毕业后下乡到上肥地公社河南大队劳动,1974年秋被保送到清华大学锅炉系就读,毕业后分配在沈阳市内省属某设计院工作,炕五老黑于1978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50

主题

1079

帖子

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5235
 楼主| 发表于 2023-8-12 08:51:26 | 显示全部楼层
炕五老黑于1978年、1979年在沈阳市技协开会时两次遇见她,小华姑娘已在沈阳工作的单位退休。


二十二 “辽宁的邢燕子”王玉梅师姐的故事
在开原县知青办见到的王玉梅师姐六十年代初期在沈阳市第三十九中学高中毕业,品学兼优,在学校时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高考时以优异的成绩考进了辽宁大学哲学系,但是她放弃了上高等学府的机会,带领几十名高中、初中毕业生上山下乡到辽宁开原县八棵树公社荒地大队青年垦荒队。六十年代在学校就读的时期,上级的号召是“一颗红心,两手准备。”,第二手准备就是号召和动员高中、初中的毕业生自愿上山下乡,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王玉梅师姐及八棵树垦荒队的事迹在沈阳市第三十九中学是人人皆知,王玉梅也是省、市的先进典型,被誉为“辽宁的邢燕子”。学校组织在校就读的各班集体去沈阳市文化宫参观,文化宫布有文字、图片、沙盘、实物的展览,在展览中清晰的看见八棵树青年垦荒队的拖拉机站、机修厂、畜牧场、实验田、林场、青年宿舍、礼堂、优良农田等等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沙盘模型,再配上女讲解员动听的讲解,真象《五朵金花》、《我们村里的年轻人(续集)》等电影里演得那样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风貌。1965年7月19日,《辽宁日报》以“战斗成长在大望山”为题,报导了开原县八棵树公社荒地村生产队副队长、下乡知识青年王玉梅的事迹。因此,在沈阳市第三十九中学师弟师妹们的心中,王玉梅师姐是与邢燕子、侯雋、董加耕等高高大大的知识青年标杆齐名,谁知怎么在1973年时她仅仅是开原县知青办的一名普通工作人员,这反差也太大了。2017年夏天,老黑在一次沈阳知青们的聚会中,偶遇沈阳市第三十九中学1964年初中毕业下乡到八棵树青年垦荒队的老韩,他说王玉梅师姐以普通干部身份退休,已于2016年病逝,令人唏嘘不已。

     二十三   “厂社挂钩”新知青们的故事

1974年夏天,中国知识青年们的上山下乡插队落户开始学习湖南的“株州经验”,实行“厂社挂钩”,由学校组织动员毕业生上山下乡改为由家长单位组织动员毕业的子女们上山下乡,同时家长单位选派党团员带队干部与农民共同管理知识青年,共同承担政治责任、经济责任、管理责任。

开原县上肥地公社接收一大批沈阳松陵机械厂(今沈飞集团)干部与职工1974年毕业的子女“后五届”新知青,当年夏天,沈阳松陵机械厂的大汽车队浩浩荡荡来到了上肥地公社,数百名新知青和家长们带着行李、箱子乘车来到农村,家长们要亲眼看看孩子们的插队环境。上肥地公社柴河南岸某大队分配到12名新知青六男六女,全是工人的子女,而柴河北岸富裕的腰堡大队分配的新知青们是厂里干部们的子女,看来权势影响无处不在。

三个小队各分到四名新知青,在小河沟西面的老知青宿舍,新老知青、带队干部小丽姑娘、新知青的家长们、大队干部们共同召开了座谈会,大队干部介绍了本大队情况,然后是老知青讲了青年点的生活困难情况,家长们一一记下。会后做了工作分工:新知青的政治思想工作由大队、团支部和带队干部小丽姑娘共同负责,农业生产劳动由各小队安排,生活及青年点自身的劳动由知青排长炕三老沈和伙食长炕五老黑管理。新知青的家长们是新中国第一代军工企业的工人,家庭出身都是响当当的“工人”!这是与老三届知青们被分为“三六九等”的最大区别。

若干天后,大汽车拉来了数根打洋井用的铁管、一个厨房用木桌、四个吃饭的木炕桌、四个用做飞机外壳边角料打的大铝盆(是由板金工家长自己打的),还有一些炊具等等,解决了新老知青们的一部分困难。

老知青是吃六百斤农业粮,新知青第一年是吃商品粮,凭粮本到公社粮库去买,混编在一个伙房。试着再打压水井,结果打在岩石上,还是不成,只得继续挑水,新老知青混编着排水班。

秋天到了,炕三老沈和炕五老黑组织新老知青一起上山去打柴。

六个男的新知青由老沈、老田等男知青每人带一个,排成排向山上割倒捆好,也还可以。六个女知青割柴还勉勉强强,捆柴可就难为她们了,找不到腰子柴,也捆不住,老黑就让六个女的新知青排成一排在前面只割不捆,老黑一人在她们六女后面捆柴,六女是新手,割的柴横七竖八乱放一气,只好一面纠正她们的放柴次序,一面找锹把粗的大柴腰子,捆的大柴火个子足有四五个柴那么粗,七八十斤重,等到往山下滚柴时就费了劲了,老黑将六女分成两组,三女一组,每组抬一个从四处往一起般,老黑用大绳捆成大捆,然后七人一起往山下推大柴捆,若干次总算把一天割的柴弄到山下的马车道旁,其他新老男知青也将柴捆弄到车道旁。打柴打了三天,新老知青全都累得很,幸亏打柴期间伙食搞得好,大米干饭和白面油饼随便吃,炒的菜还有汤。

因为是在一小队的山上打的柴,拉柴就派一队的老袁再带一个新知青两人跟车装柴,等柴拉到家,老袁这一通埋怨:“别人打的柴都是普通个,这老黑捆的大柴个子足有老牛腰子粗,往车上装费老劲了。”,大家全笑。

     二十四 带队干部小丽姑娘的故事

小丽姑娘1953年出生,沈阳三台子松陵子弟中学七零届毕业生,四个面向分配到松陵机械厂(今沈飞集团)工作,思想进步,工作能力强,进厂以后入党提干,1974年任沈阳松陵机械厂某分厂团委书记,夏天时被厂里抽出当带队干部,负责两个大队新知青们的管理工作,住在柴河北岸富裕的腰堡大队新知青点女生宿舍,参加两个大队党支部活动。小丽姑娘眉清目秀、身材匀称、能歌善舞,与新知青的女生们站在一起时还真分不清谁是带队干部谁是新知青。小丽姑娘对这些新知青们很严厉,与家长们联系密切,但是她对沈阳三十九中这些老知青们非常客气,管女生们叫大姐,管男生们按工厂的习惯称为“师傅”,小丽姑娘带队干部的身份,不需要参加生产队的劳动,但是可以参加知青点自身生活的劳动,所以很快就与第六任知青排长老沈和伙食长老黑熟悉了。参加了知青点收秋菜的劳动,为知青点上山打柴帮助做好后勤伙食工作。

当年全国都在学习小靳庄,小丽姑娘以新知青为骨干再加上老知青组织起文艺宣传队,指导排练了朝鲜舞《红太阳照边疆》、坐唱《处处有亲人》等节目,她又从单位工会借来若干舞蹈服、舞蹈扇子等用具,再加上大队买来的快板、乐器等,搞得热热闹闹的,在公社和大队表演了文艺节目,博得大众们的好评。

1974年11月末,上级又组织了知识青年抽调回城的工作,先在知青点评选,名额是二女一男,老知青都够条件,新知青只能当分母。知青排长炕三老沈获得全票当选男名额,在大队代销店工作的小许只有自己一票,最后大队支部把关,同意让小许回城,理由是小许是1948年出生的,年龄偏大。大队做老沈的工作,让老沈让出这个名额,老沈不同意,又难以说通大队,就把情况反映给小丽姑娘和公社,小丽姑娘去大队支部为老沈争取,也难说通大队,最后大队支部全体五名支委加上小丽姑娘一起做最终表决,同意老沈回城的只有小丽姑娘一票,而同意小许回城的五票,强龙尚压不住地头蛇呢,何况年纪轻轻的小丽姑娘,小许得到了男名额。

但这并没有难住有胆有识的小丽姑娘,她联系了上肥地公社总带队干部顾师傅,再加上老沈,一起去开原县把情况反映给松陵厂驻开原县带队领导,最后县里单独拨给了老沈一个机动名额,老沈在1974年年末这次大抽调中成功回城,大队、小许也皆大欢喜。自此,年轻的带队干部小丽姑娘名声大震,为新老知青们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形象。

老黑也在1974年年末大抽调时,按“三丁抽一”(与两个妹妹都是老知青)照顾回城的政策获得回城指标,伙食长工作移交给老袁。1974年12月29日,全大队五名老知青历尽磨难回到了沈阳。老黑回城后,还与在农村带队的小丽姑娘通过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50

主题

1079

帖子

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5235
 楼主| 发表于 2023-8-12 08:52:29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十五  青年点的小狗与抽调返城的故事

辽沈地区的青年点养狗一般都是在1971年秋季大抽调以后,剩下同学人少了,又有了一定的自我生存能力,粮食略有节余不再太饿肚子的前提下才有可能养狗。柴河南岸的青年点在1973年秋天养过一条小母狗,用吃剩的大饼子和饭菜供它吃喝,
  第二年也就是1974年的秋天,青年点新来了一批1974届厂社挂钩的新知青,是三台子松陵机械厂(沈飞集团)职工的子女们,这为开原县各知青点们带来了新生力量,也为老三届知青带来了回城的希望,因为抽调回城的前提是下乡劳动两年以上才有资格,一下子增加了这么多被抽调的“分母”,感到前途忽然“光明”起来了,因为抽调指标是按实有知青人数分配给各大队的。
   同时那条小母狗长大了,与外面的公狗谈起了恋爱,到了1974年秋末冬初之时,它做了妈妈,一口气生了七条小狗孩子,余粮是养不起这么多小狗了,于是集体讨论忍痛做出决定:只留下狗妈妈和一条小黑狗,其余的在断奶之后送给老乡们。
    1974年年末,新老知青们迎来了最冷的冬天,也迎来了大抽调的消息,一下子走了五名老知青,而且还有更大的喜讯是1975年还将继续抽调。走的人高兴,留下的新老知青也略感心安,因为希望还在。回城的那天,小狗妈妈跟着送行李的马车一直跟到五里外的上肥地公社所在地。

人别离,狗别离,人狗别离。

别了,难忘的青春岁月;

别了,难忘的柴河山乡!

别了,难忘的新老知青同学们;

别了,难忘的小狗妈妈和它的七个孩子!

      二十六 八大金刚(缸)的故事

  1974年10月下旬,知青点菜地里的大白菜、萝卜和竽根头成熟了,第六任知青排长炕三老沈和伙食长炕五老黑组织新老知青们收白菜、渍酸菜,新知青有国家拨给的伙食费,知青点买了渍菜用的缸,新旧总计是八口大缸,还有一口小缸。

全体新老知青一起出动,砍白菜,晾白菜,起萝卜,起芋根头,从菜地把菜运回知青点,忙了好几天,最后渍了六大缸酸菜,放在西屋女生宿舍南北炕地中间,腌了一大缸芋根头(上面是叶子),一大缸咸白菜,还做了一小缸朝鲜辣白菜,放在东屋男生宿舍南北炕地中间(男生宿舍地中间堆满了新知青的箱子)。其余的白菜、萝卜下到西面菜窖里。在渍菜的时候,有的新知青抱怨怎么渍这么多酸菜和咸芋根头,老知青就给他们解释到春天青黄不接的时候非常缺菜,这些菜渍了好保存。调皮的新知青男生们就戏称知青点屋里有“八大金刚(缸)”,女生们回家时学说给家长听,家长们先是吓了一跳,以为是威虎山上的“八大金刚”,后来得知是八缸渍好的酸菜咸菜就乐了,原来是这么个“八大金刚(缸)”啊!后来,回家的新知青小徐跟在沈阳工作的老黑说,那年冬天,多亏有了老知青们留下的那八大缸渍菜,一直吃到1975年春夏新菜上来。

1974年底,五名老知青抽调回城,1975年春天、夏天、冬天,所有的老知青们都抽调回城了,留下的新知青们群龙无首、一盘散沙,就再也没有人、也没有心张罗备过冬的秋菜了。

1978年,上级通知不再上山下乡了,已有的知青点撤点,74、75、76三届新知青们全部回到沈阳城里分配了工作。

青年点的宿舍被大队卖给了三小队农民郑洪江,郑洪江拆了重建新房。

      二十七   100斤粮票和前院大叔的故事

1974年的春天,知青点的前院大婶找到炕五老黑说:“我家的小芹(长女)嫁到腰堡好几年了,小武(长子)参军也走了两年多,家里老的小的还有十口人吃饭,往年都是小瓢盛米,精打细算,粮食还能吃到自留地的土豆和苞米新粮下来,今年大意了,余下的粮食恐怕是吃不到新粮下来了,旁边邻家也不宽裕,要是找小队借还不让人笑话。思前想后,找你想想办法,你和你妈妈说说能不能借我家100斤粮票,凭粮票到公社粮库可以买平价苞米,好过去这个坎,上秋就还。”前院大叔曾经当过小队的政治指导员,又是老贫协,多年负责协助管理知青生活的,干活是一把好手,为人忠厚,话语不多,家里出头的事都是老伴。

前院与知青点隔一条马车道,大家都和她家熟,但最熟的还是炕四老陈、炕五老黑,这事说大不大,说小不小,老陈人在柴河水库不在知青点,前院大婶就找老黑商量了。老黑的父亲母亲是省里的干部,1969年12月下乡插队在朝阳建昌贫困山区,虽说政治上受迫害,但工资还是按省里的原级别开支,粮食定量按“五七干部”参加农村重体力劳动标准每人每月40斤,多年也没变。其实从“九一三事件”以后,老干部们不断的被解放,分配到省、市、县、公社去工作的,定量调为每月30斤。没分配工作的还是“五七干部”身份,粮食定量指标没变还是每月定量40斤,想想都可笑。老黑家里三个知青在农村,父母经济上是很大的负担,但是粮食定量充裕补贴知青子女还可以。这个情况不识字的前院大婶是不知道的,只是没办法才咬牙和老黑说了。

老黑春节时探家一个多月,手里积余些粮票,听到前院大婶说的这么个情况,就给家里写信让速寄粮票,几天后,家里用特种挂号信寄来了50斤粮票,再加上手里的五十斤粮票,老黑将100斤粮票交给前院大婶,说家里说了不用还了,要是不够下月还能再寄些来。前院大婶感激不尽,让前院大叔和老黑两人去公社,凭100斤粮票在粮库买了100斤苞米,记得花了不到八块钱。

前院大婶把这些苞米磨了,再掺些糠糠菜菜,吃到土豆和新粮下来,过了青黄不接这个坎,这件事只有前院大叔大婶老黑三个人知道。炕五老黑与前院大叔一家的五十多年的友情一直延续,前院大叔身板硬朗,曾经在2008年9月上山下乡插队落户四十周年活动时与沈阳市第三十九中学送知青下乡的解宾男老师合过影,与1968年出生的小儿子租房住在浑南区长白街好多年,2015年6月父亲节时,十位新老知青与前院大叔的子女、孙子女多人为九十岁的文玉昌老先生(前院大叔名字)在沈阳浑南饭店举办了父亲节庆典,并合影留念。前院大叔2019年4月病逝,享年九十四岁。

二十八 “五七小妹”的故事

炕五老黑家里兄弟姐妹六人,大姐1961年考上辽宁大学,应该1966年毕业,赶上文化大革命,大学里待了七年,1968年10月份26岁时分配在沈阳市第二十中学当教师留在城里;哥哥1965年中专毕业,21岁时分配在省属研究所工作是干部身份,1968年10月先是到盘锦“五七干校”,参加过盘锦“胜利塘”大会战,1969年秋天,辽宁省搞干部下放下乡运动(实际是迫害老干部),于1969年12月份年纪轻轻25岁时就被下乡插队落户到朝阳建昌贫困山区的农村成为“五七干部”(后正名为“插队干部”),1972年以后被安排在公社任农业助理,1976年1月调回沈阳原单位。

炕五老黑、二妹、三妹是老知青,1974年末、1975年夏抽调回沈。小妹1955年出生,1957年患流行性脑炎落下后遗症,右侧手脚行动不方便。1963年秋天上街道办的中华路小学(俗称大庙小学,后得知所谓的大庙不是寺庙而是日本人建的神社),1966年三年级赶上文化大革命停课在家。1968年10月中华路小学合并到和平一校中学部,小妹从三年级跳到七年级变成中学生。1969年12月14岁时随被政治迫害的父母插队“五带”到朝阳建昌贫困山区,到五里地外的公社中学上学。小妹从大城市到贫困山区精神上受到强烈刺激,增加了间歇性抽搐的新症至今。河道涨水难以过河去公社中学就读缀学在家,身患残疾不能参加农业生产劳动,真正成了到农村吃闲饭的“五七小妹”,每月定量30斤。

摘自炕五老黑母亲1970年9月20日来信:

“小妹自十月一日起开始吃生产队粮食,口粮指标与社员一样,下个月我们要交她的口粮款。”,1972年秋天又来信说:“小妹从1972年10月1日起恢复吃供应粮,每月30斤。”

所以小妹从1970年10月到1972年9月吃了两年农业粮,按当地的标准,每年三百多斤平价粮。小队还给父母和小妹分了菜地,增加了农民们的负担。

1978年初,炕五老黑的父母政治上平反调回沈阳省属原单位,小妹随迁回沈阳,八十年代初安排在父亲单位下属的大集体劳服公司工作,2002年47岁时办理病退,定为二级残疾,因病终身未婚。小妹有退休金、医保卡,吃饭看病没问题,生活上半自理需雇保姆,每月3500元这一大笔保姆费用就需要炕五老黑兄妹三个曾经的老知青负担,这上山下乡的“后遗症”真是苦不可言。

当年老黑被照顾回城有小妹的因素:“知青的父母年老身边无健康子女的,或身边虽有子女是残疾的可照顾知青本人回原地。”

辽宁的“四人帮”代理人是文化大革命期间把知识青年们成建制上山下乡插队落户运动的急先锋;之后1969年起在政治上迫害老干部搞所谓的“五七干部”下乡插队,并且株连家属“五带”随下乡;还下放大批在城市里能自食其立的“下放户”及子女家属等,所有的下放品种辽宁都有,辽宁成为“文革重灾区”。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之后拒不悔改,不同意插队干部回城。1977年12月份,在青年大街辽宁体育馆召开了《万名插队干部批判“四人帮”在辽宁代理人血泪控诉大会》,全省的插队的干部才得以平反,逐步调回原单位恢复工作,家属子女们也随之回城与亲人、与知青子女团聚。1978年以后,辽宁数以百万计的知识青年、插队干部、下放教师、下放医生、下放户等才纷纷离开了苦寒之地贫困山区,重返家园回到原来各自的城市。就象沈阳知青歌曲《沈阳啊沈阳》所唱:“有朝一日我重返沈阳,回到了久别的故乡,我和那亲人就欢聚在一堂,共度那美好的时光。”

作者简介:黄人玮,男,1950年9月11日出生于辽宁省丹东(安东),原籍浙江慈溪。1954年随父母迁入沈阳。1963年9月就读于沈阳市第三十九中学,1968年9月到辽宁省开原县上肥地公社杨木林大队上山下乡插队落户,1974年12月抽调返城沈阳,2010年9月在沈阳市和平区税务局退休,曾任主任科员,业余时间参加知青活动,网名黑玉。(公众号编辑:周培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