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查看: 2158|回复: 0

“沙尘暴”怎么又来了?

[复制链接]

350

主题

1079

帖子

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5235
发表于 2023-3-23 10:14: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沙尘暴”怎么又来了?
2023年03月16日 12:30 中国新闻周刊
165
广告
  3月10日以来,内蒙古、宁夏、陕西、山西等北方多个地区出现扬沙或浮尘天气,局地有沙尘暴。

  人们在经历了天空发黄、沙尘弥漫、环境能见度降低、空气质量指数爆表等情况之后,不禁困惑:很久没见的沙尘怎么又来了?

3月10日 北京沙尘天气  图/视频截图3月10日 北京沙尘天气  图/视频截图
  两轮沙尘天气

  进入3月后,我国气温开始上升,合肥、济南等中东部多个城市创下3月上旬同期最暖纪录。异常回暖过后,强冷空气自西向东袭来,带来了2023年以来范围最大、强度最强的沙尘天气。

  3月8日傍晚,中央气象台发布了今年首个沙尘暴蓝色预警。3月8日20时至9日20时,新疆北部和东部、甘肃西部、内蒙古中西部等地的部分地区有扬沙或浮尘天气,其中,新疆东部、内蒙古西部局地有沙尘暴。

  2天后,沙尘天气影响西北地区东部到华北等地。其中在3月10日下午,北京城区出现沙尘天气,PM10浓度最高升至1600微克/立方米,最低能见度降至1~2公里,直到半夜前后才逐渐结束。

  3月12日6时,沙尘天气范围缩小、强度减弱后,中央气象台解除了沙尘暴蓝色预警。

  这场沙尘刚散去不久,新一轮冷空气来袭,又带来一场沙尘。3月13日18时,中央气象台再次发布沙尘暴蓝色预警。

  3月14日,受蒙古气旋及后续高压系统共同作用,蒙古国南部、中蒙边境及内蒙古中东部沙源地持续起沙,在西北气流影响下持续向东南移动并叠加沿途扬沙,沙尘范围逐步扩大。当天,京津冀等北方部分地区出现沙尘污染,张家口、赤峰等城市空气质量出现严重污染。

  中国天气网气象分析师张娟称,此轮沙尘天气对华北的影响主要在14日,由于新一轮冷空气比刚刚过去的寒潮弱很多,沙尘天气的范围和强度也不如10日。

中央气象台3月15日06时继续发布沙尘暴蓝色预警中央气象台3月15日06时继续发布沙尘暴蓝色预警
  除了北方部分地区,3月15日,安徽中北部、江苏中北部、湖北中东部等部分南方地区也出现了扬沙或浮尘天气,个别城市的空气质量达到严重污染的标准。

  目前,中央气象台已经解除沙尘暴蓝色预警。不过预报显示,3月15日夜间至16日白天,新疆南部、甘肃西部、山东南部、河南南部、苏皖中北部、湖北中东部、湖南北部、江西北部等地的部分地区受输送影响仍有短时扬沙或浮尘天气。

  对于近期沙尘天气形成的原因,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研究员高鑫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今年冬春季节,我国降水量偏少,2月下旬以来天气回暖,沙源地气温迅速升高,裸露的沙源地容易迅速起沙。同时,3月10日发生寒潮,在冷空气和大风的作用下,形成了大范围的沙尘天气。

  高鑫表示,有利的沙源、大风天气、不稳定的空气状态是形成沙尘天气的3个基本条件。每年3-5月,北方就容易发生大规模的沙尘天气。

  不是所有沙尘都叫沙尘暴

  在经历两场沙尘天气后,不少北京网友想到了2021年3月15日的沙尘暴。

  有人表示,过去数十年里,沙尘暴似乎很少见到,怎么又回来了?

  “今年的沙尘天气,不能算沙尘暴。”高鑫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

  沙尘天气由强度轻至重分为5级,分别是浮尘、扬沙、沙尘暴、强沙尘暴和特强沙尘暴。其中沙尘暴是指强风将地面大量尘沙吹起,使空气很混浊,水平能见度小于1公里的天气现象。

  我国北方是沙尘暴多发的地区之一,沙尘暴的发生与我国所处的特殊地理气候环境密切相关。高鑫称,北方新疆、甘肃和内蒙古等地,以及临近的蒙古国地区广布沙漠和戈壁,季风区气候干旱少雨,植被稀少,每到强风天气,尤其是春季,容易频繁发生沙尘暴。而沙尘暴发生后影响范围较广,不仅是北京在内的整个华北地区,还会影响一些南方地区,例如2000年4月的特大沙尘暴,沙尘伴随冷空气南下,一度影响到了台湾。

  自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我国的沙尘暴天气总体呈现明显减少的趋势。高鑫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一方面是我国三北防护林建设、退耕还林还草等大工程起到了防沙治沙的效果,另一方面也是西北地区气候由暖干向暖湿化转型带来的影响。虽然近几年如2021年春季出现了强度大且偏多的沙尘暴,但并不能表明这几年的沙尘暴就比以前多了,“这两三年的变化和过去几十年相比,我认为还是相对比较稳定的,2021年应该算是偶发事件。”

  不久前,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吴成来等人的研究结果显示,地表风速减弱、植被增加、土壤变湿是造成我国北方近20年沙尘暴活动减弱的原因,总体上看,气象要素变化是近20年沙尘暴持续减弱的主要驱动因子。

  吴成来称,全球气温升高使得高-低纬度间的温度梯度减弱,从而导致风速减弱。同时,已有研究表明,全球温度升高有利于植被成长,特别是土壤湿度也增加的情况,可能是造成植被增加的重要原因。

  另外,全球变暖可能会使得东亚雨带北移,从而使得我国北方变湿。因此,全球变暖可能是造成近二十年来东亚沙尘活动减弱的主要“幕后推手”。

  但由于气候系统年代际变化的周期性,将来也可能会导致风速、土壤湿度等因素的变化趋势发生扭转,从而使得沙尘暴活动增强。特别是最近几年我国北方沙尘暴有所增强,如2021年我国北方就受到2次强沙尘暴过程的侵袭,影响极大。因此,综合来看,尽管未来全球变暖可能会导致沙尘暴活动继续减弱,但考虑气候系统的年代际周期变化特征,未来沙尘暴减弱趋势也有可能发生扭转。

  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肖潺也表示,沙尘天气变化趋势与全球变暖有一定关系。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春季北半球中高纬度纬向型环流发生的频率更高,冷空气势力总体较弱,有利于沙尘日数减少。未来,年代际尺度上总体依然有利于春季沙尘日数呈偏少特征,但在年际尺度上不排除仍有春季沙尘日数偏多的年份。

  未来, 随着全球变暖进一步加剧,中国沙尘暴会出现怎样的长期变化?高鑫称,目前,这一问题的研究尚无准确结论,“从全球尺度来看,气候变暖不会改变沙尘暴发生的规律,但从某个小区域来看,比如气候变暖可能会导致冰川融水增加,一些沙源地的地表被固定,沙尘天气就会减少”。

  种树管用么?

  沙尘暴的形成是人类不可抗拒的自然现象,但实施生态建设工程对于减缓沙尘暴的危害程度十分有效。

  公开数据显示,“十三五”期间,全国累计完成防沙治沙任务1.64亿亩以上。“十三五”期间,累计建立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108个,面积超过2657万亩;建立全国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53个、国家沙漠公园98个。

  10年来,天然林保护建设近6200万亩,退耕还林还草近1亿亩,京津风沙源治理6000多万亩,石漠化综合治理近3000万亩。

  三北防护林工程累计完成造林面积超过3000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从5.05%提高到13.57%,植被覆盖度从38%提高到56%,有效降低了风沙侵袭强度和频率。


  国家林草局监测显示,2004年以来,我国沙化土地面积连续三个监测期持续净减少,沙化程度持续减轻,林草植被持续增加,风沙危害持续减弱,沙区生态状况稳中向好。八大沙漠、四大沙地的土壤风蚀总量较2000年下降约40%,风沙危害明显减轻,固沙能力明显增强。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王素表示,在改善当地生态环境上,防护林建设是一个长期而缓慢的过程。通过植被根系固沙、蓄水功能,可以降低地表沙尘裸露面积,抑制、改善起沙条件,植被也可以减小局地的扬沙,但对整个风场的改善毕竟有限。

  王素称,在极端不利气象条件下,扬沙仍能被大风从未改造的沙漠中带起,在高空环流的带领下席卷我国北方。我们需要认识到,沙尘暴不能被根治,植树造林也不是解决一切问题的终极方案,不能百分之百解决我国的沙尘问题。防护林的建设和生态环境的科学治理仍然需要持续推进。

  作者:王春晓(heli6060@163.co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