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4596|回复: 1

姚东古韵—36相约去爬山

[复制链接]

289

主题

1219

帖子

3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4207
发表于 2022-7-29 10:43: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觉民 于 2022-8-20 11:25 编辑

    黄洞尖,俗称黄龙尖,是家乡最高的山。
    正月初三下午,阳光明媚,与一群年逾花甲的乡邻,沿一条少年时走过无数次的老路,相约去爬黄洞尖。
    从二六市到麂山的老路,大多已废。有的是被已经废弃的“余甬公路”填埋的,有的是被车水马龙的61省道填埋的,还有一段直接被圈进了居民区和工厂。走到麂山头,才算找到了真正的老路。
麂山凉亭已经消失,荒草中露出一截石碑,孤零零的。拨开荒草,碑刻告诉人们建亭的始末,民国二十一年九月(1932),由当地乡绅叶慎甫、叶志康等发起,麂山亭得以落成。在笔者记忆中,凉亭是两开间,前檐无墙,亭间环墙置三排石凳,我从山里斫柴回来,曾多次将柴担一放,进去歇脚。离凉亭不远,是光绪《慈谿县志》记载的“施岙麂山义冢”,如今围起了墙,成了废品清理加工场。
    走过“江桥头”便是施岙了。当年,山村远比平原富裕,笔者曾在大会堂前的道地看过几回露天电影。对于施岙里面的大岭脚、小岭脚和“石棺材”,多次进去拗笋、斫柴、放牛,至今记忆犹新。记得这一带有过许多大坟,有的坟前还有石像生、石牌坊。据光绪志记载,仅明代就有右副都御史兼贵州巡抚魏英墓、浔州知府向萼墓、太仆寺少卿赠太常寺卿冯若愚墓、太仆寺少卿冯元墓、工部尚书赵文华墓等。尽管有些墓还入了当时官府的防护录,但“文革”时期,这些不会动的“牛鬼蛇神”,也一样逃脱不了疯狂的“横扫一切”的命运。
    魏家是最靠近大岭脚的小村,据说是当年为魏英守墓的魏氏的后裔。魏英(1459-1517),字士华,号赧古,慈溪西乡魏家桥(今属余姚)人,成化十七年(1481)进士,历任湖广按察副使、江西右布政使、云南左布政使、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正德七年(1512)三月廿五日在巡抚贵州任上致仕,卒于正德十二年三月初二日。据说当年贬至龙场驿王阳明,正德四年(1509)应贵州提学副使席书的邀请到贵阳文明书院讲学,时任云南左布政使的魏英在席书的陪同下,专程到书院听过王阳明的课。对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学说,当时社会上多有争论:有认为王阳明博学多才,观点精辟;也有认为王阳明是离经叛道,异端邪说。作为当时在位的官员,对“戴罪之身”王阳明有争论的理论,听了之后并不作评论,从客观上支持了王阳明的讲学,对其今后的学术思想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意义。
    我们由大岭进山。大岭,《光绪志》称“谢家岭”,年代悠久,岭墩的古樟要四人才能合抱,枝叶几乎覆盖了岭上半壁天空。67岁的阿江哥说,大岭北端岭脚曾经住有谢姓。据此,笔者推测“谢家岭”称谓应该由此而得。这是一条古驿道,是当年慈溪西乡通往山北鸣鹤乡的主要道路之一,卵石铺的岭路已磨得精光滴滑。沿黄洞、青阳两山之涧,一路溪流潺潺,岭南岭北各有一个碧绿澄清的水库,像嵌在山间的两颗明珠。途中有一座小桥称“小娘桥”,65岁的阿岳哥讲起了当地的传说。说魏英之母还是姑娘时,有一天为上山斫柴的父亲送饭,刚好堪舆家(风水先生)路过此地,对正在山坡吃饭的父女俩说,这山是风水宝地,你若不信,可将鸡蛋放在向阳处盖上树叶,十八天后会孵出小鸡。父亲将信将疑,命女儿下山拿蛋。女儿回家,先将蛋浸到火热的汤罐中,然后才拿给父亲孵在向阳山坡。十八天后,父亲扒开树叶,那些鸡蛋早已成了臭蛋,也就将堪舆家之言当作疯话不提。若干年后,女儿要出嫁了,夫家就在魏家桥。出嫁之前,女儿哭哭啼啼不肯上轿,父亲催问之下才说:“我烧惯了山里的柴,如今要到平原烧稻草如何是好?”父亲说:“不碍事,女儿只管让女婿来挑柴好了。”女儿说:“挑柴当然好,但爹爹百年之后怎么办?”父亲问:“依女儿之见呢?”女儿说:“我要一爿柴山。”父亲说:“就依女儿,你挑选一爿山作你的嫁妆好了。”于是,女儿就要了当年堪舆家指点过的山。姑娘嫁入夫家不久,公爹去世,坟墓做在这爿山上。后来生子,其子就是成化十七年进士魏英。父亲此时方才明白女儿要山的用意。从此,施岙人连续两代只要生下女儿,都狠心不养,闷死后抛到这石桥之下,小娘桥的名称就由此而来。尽管这个传说带有浓重的迷信色彩,但故事却一直流传至今。
    进山沿北麓小路到叶家湾,准备翻越小岭出山。小岭位于叶家湾村后,与沿溪的大岭相比,显得狭窄、陡峭。作为一个小村的出山之路,它盘旋而上,走的人不多,路面的卵石棱角依旧分明。岭路南北两端各有一截未铺卵石,问起缘由,年近八旬的当地村民叶根友告诉笔者:“从岭顶往下看,小岭像一条蛇,卵石就是蛇鳞。叶家湾村像个燕子窠。如铺齐卵石,蛇长满了鳞就活了,村庄会不得安宁。当年在上海做生意的叶宝和曾提出由其出资修路,被族长叶慎甫劝阻了,说风水不能破。”
    沿小岭下山,南麓称小岭脚,原先有一个小村。40年前这里还有断垣残壁,如今却了无影踪。阿岳哥指着荆棘丛生的路边说,这里原有两进房子,因野猪伤人,居民们无奈之下才陆续搬走。沿着小岭脚的山溪折向西,沿途的山涧有许多奇形怪状的石头,其中一块尤其像棺材,故名“石棺材”。其旁有清澈见底的水潭,当年我常与小伙伴来此放牛,中饭也在潭边吃,渴了喝口潭中的水。童年的味觉记忆特别深刻,甜丝丝的山泉仿佛还留在唇齿间。
    一路说笑,一路回忆,一路寻找,一路故事。转眼间四个多小时过去了,大家居然说不累。夕阳将山下的水塘涂上了一层金色,也将这一群似乎忘了年龄的人照得红光满面。此情此景,心情也为之雀跃。看来,沿着少年时走过的路,真的能走向年轻、回到过去的时光。

此文原作者: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 叶龙虎  原载《宁波晚报》2011年2月23日A26版

评分

参与人数 2经验 +20 收起 理由
桥工涛哥 + 10 叙事、钩史、摩图、绘景、论理、抒情好文章.
大乌珠 + 10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89

主题

1219

帖子

3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4207
 楼主| 发表于 2022-7-29 17:32:4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