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查看: 3486|回复: 3

不闻掌声,掌声自来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7-4 16:30: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转帖】

孤独站在这舞台,听到掌声响起来,我的心中有无限感慨……”这是上世纪80年代凤飞飞演唱的《掌声响起来》中的歌词,后来,刘德华等众多歌星都翻唱过这首歌,并一直传唱至今。

  翻开《现代汉语词典》,对掌声的解释很简单:鼓掌的声音。在新闻或文学作品中,我们会看到很多描写掌声的句子:“全场响起雷鸣般的掌声”“掌声经久不息”“掌声雷动”等。

  掌声,是人们对某一个人或某一件事的肯定、赞成、称赞,或者是人品高贵,或者是技艺精湛,或者是观点新颖。毋庸讳言,世间任何人,都想在自己从事的工作中取得成就,赢得人们的赞美与掌声。在通向成功和获取掌声的道路上,每一个人都必须付出百倍的努力。正如歌中唱道:“经过多少失败,经过多少等待,告诉自己要忍耐。”如果某人说自己做事不求成功,不思成就,更不想赢得社会的认可和人们的赞誉,那么,这个人不是骗子就是在说谎。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确实不想听到掌声,不敢听到掌声,不愿意听到掌声。

  你看,两位杂技演员在舞台上表演《抖杠》。只见竹杠抖动幅度越来越大,男女演员被抛到了令人揪心的高度,最后翻了个跟头,灵巧地飘下竹杠。整个表演过程精彩纷呈,掌声雷动,而演员却充耳不闻般安静。下台后,有人问演员,为何这么镇定?答:表演时耳中塞着棉花,听不见掌声。演员说:如果心中惦记掌声,就会影响正常发挥。“听不到掌声,才能赢得掌声。”

  听不到掌声,才能赢得掌声。心中惦记掌声,反而会听不到掌声。话语简单朴实,却充满了人生的哲理。

  掌声,是鼓励、鞭策。但有时,掌声也会扰乱心境,让人神经紧张,影响正常发挥。古今中外,为了取得好成绩而蓄意不闻掌声,努力保持静心的人不胜枚举。

  当年,鲁侯问木匠梓庆:为何能把鐻做得鬼斧神工般美妙?

  梓庆说:将为鐻,必静心数日,不敢怀庆赏爵禄及非誉巧拙,然后入山林找木材专心加工。意思是说,鲁侯问木匠梓庆,为什么能把鐻做得鬼斧神工般的美妙?梓庆说,在即将做鐻时,必先静心数日,心中不敢存有封官赏禄等取得名与利的念头,然后才入山寻找最好的木材,精心加工。这就是梓庆的“不闻掌声”。

  路遥为了创作《平凡的世界》,先花4年时间阅读了100多部长篇小说及各类书籍,翻阅了10年间全国的主要报纸,并多次重返陕北故乡。创作期间,他把自己“关”起来如牛马般劳作。得知作品获茅盾文学奖时他说:很高兴,但当初只想着写,能不能获奖确实没想过。凡做一件事,就专注于创作过程,路遥就是进入了“不闻掌声”境界。

  用消化道放射粒子支架成功救治很多患者,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的介入专家滕皋军,曾为此苦心打磨了19年。有人问他:创新的动力是什么?他说,因为不忍心“天天看到病人那么痛苦”。在潜心钻研的19年中,滕皋军何曾想到过掌声?“不闻掌声”,就是源于忘我,心中只想到病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7-4 16:38:37 | 显示全部楼层
无数事实告诉我们,无论哪个人,无论他(她)从事哪行哪业,惟有内不觉“小我”,外不觉名利,方能“旷然与变化为体,而无不通也”,从而把事情做到极致。心中有杂念,做事必然瞻前顾后、畏首畏尾,纵有通天本事,也难以正常发挥。这样的教训,也是不胜枚举的。

  当今社会,金钱崇拜,名利至上愈演愈烈。人心浮躁,使很多人的心静不下来。

  有人问一位智者:如何在这个喧嚣的尘世中过好自己的日子,干好自己的事业?答:静心。丰子恺说:“既然无处可逃,不如喜悦;既然没有净土,不如静心;既然没有如愿,不如释然。”而清朝两代皇帝的老师翁同龢说:“每临大事有静气,不信今时无古贤。”齐白石老先生在成名后,有人问他,如何从一个木匠华丽转身为一个作画的巨匠?齐白石说:作画是守静之道,涵养静气,事业可成。

  在有些人看来,“不闻掌声”未免太傻了。不是吗?当今文坛上,有人就是瞄准了奖项“投其所好”,或是把更多精力花在“跑奖”的途中;在科研领域中,有人想方设法找门路,以求在学术评价或各种奖项中“捷足先登”;在官场中,有人总是热衷于“干几个大项目”,或刚干出点成绩就要搞得“地球人都知道”……结果,莫不因太刻意于眼前名利而不能正常释放创造力,致使能达到状态的也达不到了。

  老子说:“故至誉无誉。是故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就是告诉我们,最高的荣誉是无须赞美称誉的。因此,不要求琭琭晶莹像美玉,而宁可珞珞坚硬像山石。如果我们一边做事,一边记挂此处是否有掌声,反而会因心态失常而行为失度,掌声很可能变成遗憾惋惜声。专心于事,把每个环节做到家,掌声就是自然结果了。

  曹雪芹“披阅十载”写作《红楼梦》,李时珍历经27个寒暑写《本草纲目》,他们何曾想过有没有掌声?一个人,如果盯着名利干事,则难免急功近利,以致动作走样,欲速而不达;而盯着责任干事,则会专心致志于事业,以止于至善的精神,为社会奉献“良心制作”,于“不闻掌声”中最终赢得人们的掌声和赞赏。

  窃以为,有什么样的人生态度,就有什么样的工作状态。不刻意而高,无功名而治。古人说:“无不忘也,无不有也,澹然无极而众美从之。”就是告诉我们,一个人,如果做到了没有什么不忘于身外,而没有什么不据于自身,那么,世上一切美好的东西都会汇聚到他的周围。

  不闻掌声,掌声自来。不知诸君以为然否?
来源:浙江日报钱塘江版   作者:杨新元

点评

活学活用“两分法”的解剖实例。赞!  发表于 2022-7-11 01:1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69

主题

1万

帖子

24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48086
发表于 2022-7-8 10:00:53 | 显示全部楼层
4e4a20a4462309f7ffb17622383b99f9d6cad6e0.jpg
不要曲意求人重视,不怕忍受被人忽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