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广鸟 于 2024-8-31 16:25 编辑
饺子 一 在上山下乡大军中,我是一个支边青年,曾在黑龙江省有过7年插队的历史,今年是插队五十五周年了,但有一些事,仿佛还是在昨天。在黑土地上,知识青年是受到了很多照顾,我的村庄里的农民,那怕是壮劳力,每年分到手的口粮(毛粮)才450斤,而知青无论男女,每人都是600斤。这600斤口粮中,没有大米,小麦只有20斤,磨去皮后,总共才那么十几斤面粉。全生产队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一样,大家舍不得吃,家来戚了,才做一顿面食,所以,老乡家里,一年到头,也吃不了几顿饺子。 我从小不爱吃面食,对面粉类食品相当地排斥,插队期间每年分到20斤小麦,我才不在乎,无所谓,但有一年冬天没回家探亲,被老乡家邀去过年,说是在大年三十半夜,十二点钟敲过全家吃饺子。饺子是面食,我不喜欢吃,但饺子里有肉馅,农民家也只有在过年时买点肉慰劳一下自己,我也是一样,一年没闻到肉味了,于是,大年三十半夜饺子,到现在还是记忆犹新。多少年了,我至今仍不会擀饺子皮,回到了宁波,也从来没在家包过饺子,甚至,吃早点时,我也是从来没为自己买过水饺、蒸饺、煎饺,没有,真的,我不喜欢。吃饺子对北方人来讲,是大餐,是待客之餐,不是有句“饺子下酒,越喝越有”吗?饺子吃起来时,北方是蘸着大酱吃,南方人是蘸酱油,现在都一样了,爱蘸啥就是啥,酱油也不是什么稀罕物了。 在中国,许多地方都是有饺子的,饺子也不是那么好吃的,有一人,因为吃饺子,被五花大绑送进看守所,关了两年,被折磨了两年,这荒唐的事,发生在1991年。 改革开放,广东省杀开一条血路,让经济得到了腾飞,广东与福建,距离港澳两地近,华侨也多,广东人见过世面,开过眼,于是,各类家庭工厂、私人公司,那是雨后春笋般地钻了出来。一个叫王渊的男子,也开了一家小公司,生意是不好也不孬,看着同乡们走南闯北地发了财,他也心动,萌生了到北方去做做生意,他认为,南北肯定有差异,各地同一样的货物,价格肯定不一样。1991年秋,王渊带着自己公司的材料和样品,动身来到了内蒙古赤峰市,他想在这里寻找商机。 商人吗,钱赚多了还想多,人心不足,无法知足常乐,王渊还想赚得更多,他想,内蒙古地广人稀,物产丰富,那里肯定能找到新的机遇。在内蒙古有一个蒙语称“乌兰哈达”的地方,原来是“昭乌达盟”,是内蒙古自治区辖地级市,因为这个城市的东北部有赭红色山峰,故把这个城市叫“赤峰市”,赤峰市地处蒙冀辽三省区交汇处,近来,因为“红山文化”国宝碧玉龙的发现,火红了。赤峰是国家商贸物流枢纽,中国有色金属之乡,反正够有特色。王渊从来没来过此地,闯一闯,这路不就是人走出来的吗? 王渊是乘坐火车来到赤峰市的,那时没有高铁和动车,几天几夜的坐下来,王渊是感到又累又乏,好象水土不服也上来了,他草草地休息一晚上后,第二天就马不停蹄地与当地企业开始了洽谈。可是,那怕是王渊使出了浑身解数,一单生意都没能谈成,这其中,王渊的普通话实才是太差劲了。 是的,走南闯北者,普通话一定要会讲,想当年,我和同城知青到了黑土地插队,这宁波彩色普通话,真的闹出过许多乌龙,舌头发硬不会打卷,我们讲不好普通话,与当地农民的沟通真的很费劲,好长时间下来,才稍有起色。这王渊也一样,广东话不好讲,也不好听,在微信中,看到过这么一段,有人调侃广东人讲话象鸡叫,一个广东人不服,有人就说了,你能不能用纯广东话,讲一讲下面一段话: 各个国家有各个国家的国歌 那个广东男子讲,没问题,可用广东话一讲,自己也乐了,真的与鸡叫的一个样。 笑话了! 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