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
“太冷了,感觉要感冒了。下班我就直接回家了。下次我们再聚呀。”小邓(化名)匆忙挂了电话,长吁一口气。 这已经是这个月他拒绝的第五个聚会邀请,相似的借口暂时还没被戳穿,而他清楚,“下次”终归是遥遥无期。 小邓因为长相乖巧受到欢迎,邀约不断。实际上他是资深“死宅”,以“非必要不出门”为“人生信条”,是时下流行的I人(社恐)。 他说,不面对面交流时,他特别活跃;一旦走入三次元,他就担心自己“说错话”败了兴,逐渐就演变成了“少说话”“不说话”。 事实上,这样的人在我们周遭并不少见。 年底聚会增多,少不了饭局应酬、觥筹交错。聚光灯下,E人们大放光彩;阴影下,I人们恨不得穿上隐身斗篷。 当然,在不同表象下,蕴藏着很多不为人知的原因。或许是性格差异,或许是心理作祟,又或者是疾病前兆。 潮新闻·钱江晚报邀请了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的专家来解读,离不开社交的我们,应该如何培养表达的能力,识别不同情景的表现,精进说话这门艺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