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老衲 于 2023-4-7 09:14 编辑
现实版的“魯宾逊漂流记” 《鲁滨逊飘流记》是18世纪英国作家达尼尔·笛福的代表作品,也是一部具有广泛的世界性影响的作品。小说以1704年一名苏格兰水手亚历山大·薛里基洛克航海遇险,飘流在一个荒岛上,并且独自了顽强生存了四年才被救回的故事作为素材,加工而成的。 然而,华人青年潘濂在1942年,经历了一次现实版的“魯宾逊漂流记” 1940年,日寇入侵香港前夕,英国轮船公司招聘大量船员,增强海运能力,为面临的战争作准备,当年18岁的香港青年潘濂应招成了贝洛蒙号货船上的一位水手。1942年,德国潜艇U172射出的鱼雷击中了贝洛蒙号,潘濂在惊慌中套上救生衣,弃船跳入水中,成了这次船难的唯一幸运儿。贝洛蒙号来不及发出求救信号,就在短短两分钟内沉没。潘濂在海上漂流两小时后 一只8英尺见方的救生筏从他眼前漂过,他没有错失这一机缘,艇上有饼干、一些淡水、还有1只手电筒。这成了他暂时生存下来的依靠。 经过对木筏的一番改造,木筏内部既可挡雨,又可以少许活动,成了他接下来三千余小时的栖息之地。淡水、干粮很快就将用尽,为了生存,他用帆布救生衣收集雨水,用带来的手电上的铁丝弯成魚钩,用粗缆绳搓成钓线,将木筏边的甲壳生物做成鱼饵,开始捕鱼、捉海鸟,在手腕上绑上绳子,另头和木筏相连,以防跌入海中。抓到鱼后,他就用饼干罐头改造成的刀将鱼切块,再用麻绳将鱼块晾在木筏上。 于是,潘濂开始了漫无目的的漂流,潘濂原本期待着救援人员的到来,但马上又意识到,在战争期间危险的大西洋海域,是不会有人去主动搜救一艘失踪的商船的,他只能依靠自已生存下来。 大海是令人恐惧的,自古以来无数的航海家和渔民被大海吞噬。海水是没有感情的,一旦遇到风浪,它们便随意肆虐,席卷海面上一切的生命。无边的大洋里,最令他不安的是暴风雨和鲨鱼,暴风雨可能随时打翻他的小艇,并将他的小鱼干卷走,汹涌的海水会涌进木筏,辛苦收集的淡水也会毁于一旦。鲨鱼会冲撞他的木筏,让他与他栖身的小筏葬身大海。 这段艰苦的日子里,潘濂有逃生的机会,他两次遇到货轮,但是船上的人看见了他却对他置之不理,也许,船上的人以为他是个打鱼的渔民。在经历两次绝望之后,他觉得只能听天由命了。 长时间漂流的潘濂全身浮肿,生命的源泉几乎枯竭到了极限,但他依然凭毅力坚强地活了下来。 终于,孤筏漂流133天之后,潘濂的小筏抵达了巴西沿岸,好心的渔民将他送往贝仑城治疗,整个人瘦了18斤,在修养之后被送回英国,传奇故事也由此天下尽知,英国媒体向全世界通报他的状况。 潘濂的奇遇惊动了英国王室,乔治六世向他颁发帝国勋章,以表彰他在蒙难之际展现出的勇气、刚毅和应变能力。 他还应美国海军之邀,还原了漂流133天的求生之术,以丰富美军作战手册上的求生指南。 现实版的“魯宾逊漂流记”印证了我国的一句名言——置之死地而后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