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
在转塘工作生活了几十年,对这一方山水土地特有感情。小时候常听着父亲的钱塘故事入眠,父亲的钱塘叙说中经常会出现“双流郑家畈,鸭乌淘冷饭”“凌家桥人挑石灰”“狮象管门,龙凤把尾”等故事,也常常赞叹双流、凌家桥这块风水宝地。四十多年前在上泗中学读书,三十多年前在这里教书,从来没有父亲所讲风水宝地的那种感觉。但是,等到近十多年,亲自感受到转塘巨大的变化,还查阅了一些古典文献资料,才知道父亲当年讲的没错,双流凌家桥一带确实是人杰地灵,文化底蕴深厚。 双流这个地名,与明末泗乡才子陈之煌有关。陈之煌,钱塘定山南乡桑柳村人(今转塘双流),曾任清朝福建省建安首任知县。陈之煌所在的桑柳村,虽外有钱塘大堤保护,但山洪和内涝十分严重。桑柳村村南有石龙山水汇聚,村北有横梅坞、白岩山、象山等水汇集,村庄经常被淹,俗称“烂田畈”。 陈之煌中进士后,根据水系走向,为家乡设计了两条溪渠,并亲自带领村民筑坝开渠。第一条是从中村、村口下来,沿石龙山脉流经凤凰产业园,过凌家桥和云栖小镇,流进而今三号浦的乌鸦浦,也叫前山溪。第二条就是横梅七十二坞、白岩山上下来,流经村口和中国美院,流入杜家浦的溪塘浦,也就是后山溪。这两条浦的开凿,有效地减少了桑柳村的洪涝灾害,灌溉了大批良田。桑柳村的老百姓为纪念陈之煌,村名也从桑柳村变成双流村,泗乡方言,“桑”和“双”同音。后来的几百年,双流村人口迅速增长,周、倪、陈、施、郑、杨等姓村民集聚,现今成为泗乡第一大村,人口达五千多人。 双流、凌家桥,历朝历代烧石灰,石龙山脚下的凌家桥、双流、村口、中村、姚家坞、冯家等村,世代以烧石灰、挑石灰为生,近代成为杭州的建材工业区,为省内建筑业提供原材料。 我对双流水泥厂的记忆是从1973年开始的。那年秋天,我虚龄10岁,天不亮就出发,跟着母亲到中村和富阳耙树叶,一路坐在母亲拉的钢丝车上。那时不叫“双流水泥厂”,泗乡人叫它“双流石灰厂”。到了这里,杭富国道上坡了,就要下车走路,并且,路边的树叶也逐渐多了起来。傍晚回家也一样,中村下来,基本都是下坡路,到了双流石灰厂和“杭二泥”之间的八角凉亭,喝一口凉亭里的公共茶水,然后就要花大力气拉车。实际上,双流石灰厂内部我没有进去过,只不过是路过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