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觉民 于 2022-8-20 10:56 编辑
龙年的春节,我在老家待了五天。每天晚饭以后,约儿时的伙伴散步,第一个晚上是相岙方向。相岙在老家之北,五里路,如今是公路掌二线的一段。尽管不是太晚,但农村人睡得早,沿途经过的大池头、下董、上董等山村,路上几乎碰不到行人,只有三三二二的、淡淡的灯光透出窗户,不像城市里此刻人流依旧、霓虹闪烁、灯火辉煌。倒是两车道的水泥路面,路灯下如同白昼。 梦中的老路还烙在脑海深处。童年时奔跑过的逼仄、弯曲、断断续续铺着碎石板的河塘路,早被岁月埋入了地下。河堤上偶尔还有几棵树皮斑驳、树干苍老的沙朴树,一如从前,守着身下那条长流不息的小河。小河的上游就是“金溪”,下游称魏家浦,是家乡的母亲河。这小河的两岸藏着我童年的许多故事。挎着竹篮在河堤上剪野菜,沿着河堤去山上砍柴、放牛,去山村看露天电影,还有天不亮去水库工地参加劳动的一身霜白。修水库时的“上山袜”、“小土笥”那一副“行头”,仿佛还摆在眼前。 相岙最大的村落是水库大坝下的王家。小时候感觉很远,尤其是从水库工地收工回来的路更觉得漫长,如今竟然一晃就到了。再往北走,过大坝还有金溪岙、姜家、大园、虞家园、桂家岙等村落,大多因水库淹没被移民,只有唯一幸存的桂家岙还藏在五峰山下;西去不远是阮家。我们决定不走原路,从阮家村前走一段原先的黄婆岭经塔庵坳返回。黄婆岭的来历还有一段美好的传说:从前王家一户人家,小儿子搬到山里居住,小儿媳孝顺,常常翻山来探望婆婆,并将山岭唤做望(黄)婆岭,一直叫到了今天。小儿子居住的山岙,子姓繁衍,后来就被称作上王岙。 据光绪《慈谿县志》记载:“相岙,蟠郁秀丽。”堪舆家曾预言此地会出“宰辅”。据相岙小学退休教师袁宝年先生说,他执教时,小学校址在下虎庙北侧的王氏祠堂。王氏祠堂是一个四合院,坐西朝东,前后两进加两庑,大门前有照壁,大门两侧还有抱鼓石,后进正厅悬挂“三代贤相”匾额。这块匾本来由他收藏。后来祠堂拆掉改建大会堂、学校搬迁新址,这块匾就不知下落了。 “三代贤相”是王家哪朝哪代的先人已无从查考。笔者推测应该是王氏家族在修宗谱或建祠堂时,将历史上的王安石等王氏宰相当作自己的祖先了。但是在北宋时期,相岙的确出过三代进士,都是有历史记载的。北宋的167年中,慈溪县共出过王慈、卢慎微、冯准、郭暨、冯硕、舒亶、冯师古、冯景、姚孳、郭浑、翁升、王发、舒介、冯泾、郭敦实、冯轸、冯淮、冯滋、冯子济、王廷秀、姚持、桂舟、王璧等二十三位进士,相岙王家就占了三位。王发是元祐三年(1088)进士;其子王廷秀是政和二年(1112)登上舍第;其孙王璧于宣和六年(1124)登第。除了三代进士,相岙还有明代的兄弟举人。上董的董允升,万历壬子科(1612)举人,丙辰科进士,淮安府知府;其弟董允茂天启元年(1621)举人,福建布政使参议。看来,堪舆家预言并非全是虚言。清人王渥在长诗《相山晚步》中写道:“余家相山西复西,夕阳古道湍寒溪。每到春三香绕径,杜鹃如锦山禽啼。”相岙,确实是人杰地灵、风光秀丽的地方。 鄞人李邺嗣说王廷秀做官后迁鄞县;闻性道(蕊泉)说廷秀子王璧迁鄞县并葬父于甬东;全祖望则说鄞县和慈溪有两个王廷秀。对此,尹元炜的《溪上遗闻录》作了更正:“王检正廷秀,邑之相岙人,墓即在相山,其子孙至今尚聚族而居。而李杲堂《耆旧传》则谓由慈徙居鄞。全谢山《甬上望族表》谓:同时鄞慈有两王廷秀,其以诗名者,鄞之直阁王公也。并称鄞慈俱有王公墓。今考《康熙郡志》:志选举,但有慈王廷秀,更无鄞王廷秀;志冢墓,但有慈志检正王廷秀墓在县西三十里相山,而鄞无闻焉。则廷秀原只一人,其墓实在相山无疑。而闻蕊泉又谓,廷秀子璧迁鄞,葬父甬东说,更无据。今王氏子孙间有迁居鄞邑,然未有谓检正墓在甬东者。”《溪上遗闻录》肯定了王廷秀是慈溪相岙人,死后葬于相山。由于王廷秀著作颇丰、政绩卓然,因此其天启《慈谿县志》入文苑,而雍正《慈谿县志》入名臣,两志表述的生平完全一致,并非全祖望所说的“鄞慈有两王廷秀,其以诗名者,鄞之直阁王公”。 倒是王廷秀之父王发出生鄞县,徙居相岙成了相岙王氏的始迁祖。据天启志:“王廷秀,字颖彦,先鄞人,父发徙居慈溪。廷秀入太学与龟山杨先生游学诗于黄太史。旁搜远绍,为文词深宏通畅。政和二年进士,后以李光笃,为御史台检法官,迁殿中侍御史。论黄潜善为相时卖官售宠,潜善责,授秘书少监。明受之变,廷秀与郑壳力争,不宜去帝号,事遂止。复论吕颐浩奏捷不当。出知均州,论事慷慨明白。后为左曹郎官,迁中书检正……”王廷秀是黄庭坚的诗弟子,博学多才,为官清正。任御史台检法官、殿中侍御史时“忠于职守,正直敢言”,弹劾奸相黄潜善。在“明受之变”中立场坚定,升任“检正中书门下省诸房公事”。其友李光是唐太宗的十六世孙,上虞五夫李氏的一世祖,陆埠十九都李家始迁祖李自立的五世祖,曾三任吏部尚书,后拜参知政事(副宰相)。王廷秀与李光同朝为官,交情甚笃。 值得一说的是“明受之变”。这是宋朝历史上一次迅速成功又迅速失败的军事政变。建炎三年,粘罕率金兵直取扬州。时高宗行宫在镇江,大臣王渊建议撤到杭州。于是高宗命张浚、吕颐浩、刘光世沿江扼守,自己逃到了有所谓“重江之阻”的杭州(同年七月,杭州升格为临安府)。高宗认为王渊献计有功,升其同签书枢密院事,成为全国军事的最高长官,引起同僚的嫉妒。扈从统制苗傅和威州刺史刘正彦认为王渊因巴结太监康履等人才得以高升。而康履等人在杭州城里作威作福,早已怨声载道。于是,苗刘合计狙杀王渊,然后分兵捕杀宦官康履、曾择等,胁迫宋高宗传位于三岁的皇子赵旉,改元“明受”。朝会上,面对苗刘叛逆,“廷秀与郑壳力争,不宜去帝号,事遂止。”王廷秀与郑壳不怕杀头,敢于匡扶正义的事迹,被后人载入史册。后来,高宗密召张浚、吕颐浩、刘光世等人回师平叛,苗傅和刘正彦先后被韩世忠抓获,同磔于市。 前不久,在北京的国家知识产权局审查二部(司局级)原部长、中国专利技术开发公司原总经理、80多岁的王鸿谋老人托人辗转找到笔者,要求按其祖父的遗言帮忙寻找“宁波府慈溪县城西乡王家大岙”以及“王胜奎的后人”。王鸿谋说“先辈王启祥带幼子王耀奎于道光十四年(1834)闯关东,从事药材生意,王启祥长子王胜奎留在王家大岙。我祖父王福海是王耀奎长孙,去世前,再三关照我们要找到王家大岙和王胜奎的后人。”笔者认为,旧慈溪没有城西乡,王福海遗言中所说的地址应为“慈溪县城的西乡王家大岙”。西乡即金川乡,境内有金溪岙,又称王家大岙,与相岙王家同族,相距不到半里,村中旧有中虎庙,现在正好被水库大坝隔开。该村是仅几户人家的小村,上世纪50年代建水库时移民,村民搬到了相岙王家,现属余姚市三七市镇相岙村。游子寻根的故事,当地媒体曾作过报道,遗憾的是至今没能找到《相岙王氏宗谱》,以致无法找到王胜奎的后人。但是,相岙(金溪岙)是王鸿谋的故乡是毫无疑问的。 此文原作者: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 叶龙虎原载《宁波晚报》2012年3月6日A31版,原标题为《相岙探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