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觉民 于 2021-3-21 08:41 编辑
在山西晋城市东北20公里的府城村北岗,有座古庙孤零零地趴在半坡上。顺着历史风向的引导,为了一睹元代雕塑大师刘銮的二十八宿彩塑,我们寻寻觅觅,傍晚时分走进这座距今900多年的玉皇庙。这寂静的古庙是华北地区至今保存最完整的道教宫观 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庙坐北朝南,建筑鳞次栉比,错落有致。共有殿宇楼阁、亭榭厢房一百余间,保存有宋、元、明三代塑像200余尊。 薄雾在淡淡的夕辉中飘浮。华丽的殿宇里玉皇大帝端坐正中,一副威严庄肃、俯瞰众生的模样。宰辅、臣尉分列两厢,恭敬中有几分持重,像在聆听玉皇圣旨。几个侍女手持器皿,面容清秀,风度典雅,神态娴静恭顺,质朴中透着浓浓的人情味。好一幅“人间”“天堂”相融的清新亮丽画卷! 玉皇庙珍藏的彩塑具有非凡的观赏价值和文物价值。成就最高的当属第二进院侧殿里元代塑雕家刘銮的二十八宿彩塑。它原是古代天文学上用来观察天体经纬度和四季运行的二十八组赤道星座,唐初五行家袁天罡把二十八宿与二十八种动物联系在一起,并在每个星宿名下分别缀以日、月、金、木、水、火、土,星座的名称又由原来的一个字变成了三个字。刘銮创造性地将这些星宿立体化,变为人物和动物、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完美结合的二十八宿星君神像,成为中国雕塑艺术的少有的优秀范例。 走近二十八宿所在侧殿,塑像前加了层厚重的玻璃为之保护,她的精彩隐没于尘封的灰暗之中,可远观而不能近视。二十八宿彩塑2米许高,静静地端坐成一排,精妙绝伦而又大气磅礴。从元代完整地保留至今,让世人为中国古代艺术作品所深深的折服。 二十八宿星君彩塑的姿态优雅,面部立体写实。“轸水蚓”女神头戴花冠,脸庞圆润细腻,举起右手轻盈地捏着一条蚯蚓,类似传统戏剧中的"兰花指"。动作优雅,神情娴静,使人想起为游子缝衣织布的母亲;“虚日鼠”女神像嘴角微微含笑,双目凝视远方,柔顺的秀发从脑后披下,神态祥和,多情含蓄。人物的内心世界被雕刻得淋漓尽致,犹如东方的蒙娜丽莎;武士星君的筋骨刚健有力,脸部变形夸张;“尾火虎”身披铠甲,须发直竖,拳头紧攥,双目喷火,身边是一只咆哮的猛虎;老年星君肌肤干瘪松弛,但神态坚定沉稳,眼睛闪动着睿智的光芒,好似洞悉人世间的一切。 中国寺庙的雕塑多将人物的面部表情模式化,而二十八宿对人物面部肌肉的塑造,远超我所见到过的国内所有彩塑人像。其服饰的纹理,线条疏密自然。人物的变化穿插、动物的形态多样,呈现出一种呼之欲出的生动景象。我们被这些雕塑震惊了,置身其中,一种“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的敬畏感油然而生。看着看着,那些古代的彩雕似乎飘逸灵动起来,充满了人间活泼的精气神。 雕像作者刘銮,又名刘元(约1240—1324),今天津宝坻县刘兰庄人。元初,忽必烈令尼泊尔大雕塑家阿尼哥监修元大都护国寺,刘銮参与了这项工程,并以阿尼哥为师,把古希腊雕塑艺术和我国的传统艺术完美地结合起来,成为一代艺术大师。 西方雕塑家的地位等同于美术家,而中国古代没有雕塑家只有工匠,一般很难留下姓名。刘銮却是个例外,因为他杰出的塑像在当时实在太有名了,各大寺庙争相邀请刘銮前去塑像,以提高自己寺庙的名气。忽必烈将燕京改为中都后,命刘銮在海淀塑“大护国仁王寺”(今已无存)梵天佛像,塑成后果然庄严华妙,号称“天下无与比”。为此封他官职,并赐宫女为妻,宠信有加。元延佑四年(1317),元仁宗在阜成门里修大永福寺(俗名青塔寺),又重修香山寺,两寺山门内的“四大天王” 威灵显赫,都是刘銮所塑。仁宗很赞赏,并下旨除皇差外,刘銮不准在外间塑像。从此他成了皇家的御用工具。我们看到的二十八宿星像的艺术成就前无古人,后少来者,在世界雕塑史上应该也有一席之地,对东方雕塑艺术的贡献无与伦比。 刘銮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位殊才,一生造像无数,造的神像为无数人顶礼膜拜。然而造神者本人似乎并不总是受到神的呵护,刘銮虽然红极一时,晚年为皇上营造地宫时,害怕完工之后性命难保,断然偷偷潜逃回家,直至去世。 看来,神只庇佑高高在上的庙堂权贵,而不会去眷顾辛勤劳作的有恩之人。 步出庙门,一眼空阔。倦极了的夕阳懒散地把远处和近处高低错落的房屋、树木、道路和土地涂得深一片、浅一片,乡村的傍晚显得宁静和神秘。大自然的每一个领域都是美妙绝伦的,从来不会欺骗我们,欺骗我们的永远是我们自己。(20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