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24-1-7 21:37:02
|
显示全部楼层
03
杨本芬开始写作的时候,年龄已经过了60岁了。这么大的年龄,挑战从来没有涉足的领域,而且是难度很大、门槛很高的写作,究竟是为了什么呢?
是母亲和自己搏风打浪、浮木一般飘荡的相同命运,让她鼓起了勇气。决定写作的那一刻,她的心头是亮的,全身是通透的:如果没有人记下妈妈的一些事情,妈妈在这个世界上的痕迹,就会像一层薄薄的灰尘,马上就被岁月吹散了。
那么,妈妈就白来这个世上一趟了,所受的艰辛都是白受,不折不扣与命运抗争的行为就白费了。
如果没有人讲述、记录下来,一旦这些生命的痕迹,被岁月的风吹散之后,有如妈妈,有如自己,有如身边的凡人草根,一个人、一代人、一群人对于命运的沉浮和抗争,也许就会变得毫无意义。杨本芬觉得,必须讲述出来,记录下来,用以对抗人类的遗忘和丧失。
杨本芬虽然只是从60岁开始用笔记录,实际上,她有读书的基础,她有讲述的经历。她在二十几岁就开始了讲述。
她29岁,进入了铜鼓县运输公司工作。那个时候,她就跟同事们讲《聊斋》里的罗刹海市、鬼狐花妖的故事,讲《七侠五义》《镜花缘》的故事,讲外国小说里安娜·卡列尼娜等浪漫压抑的女人故事。
那个年代,还没有电视和现代的声光电。在小镇子里,在她的小屋子里,随着她的讲述,慢慢就充满了满屋子的爱恨情仇,生离死别……
而且,杨本芬有女性特有的飘荡、动荡的经历。人生的浮木,飘荡起伏,刻骨铭心,一旦讲述起来,万千思绪,纷至沓来,历历在目。2年时间,完成了《秋园》的初稿。章红给母亲把初稿梳拢整理,最先命名为《妈妈的回忆录》,发表在天涯论坛上。
也许是《秋园》的真诚打动了人,也许是不能被遗忘的抗争打动了人,也许是不能寻找到命运的答案,让人有了共鸣,总之,《秋园》一经发表,就引起了网友的热烈反响。
杨本芬一刻不停地回复着读者的留言。面对着电脑屏幕,感知着那些遥远而又陌生的声音,杨本芬激动不已。“不是感动,而是感激。”杨本芬说。在留言最密集的时候,她常常要回复到凌晨两三点。不能冷落了读者的心,不能散落了与命运抗争的热心。
《秋园》在网上挂了十七年。十七年中,不断有出版社洽谈出版事宜,然而,终究不了了之。直到2020年,方才尘埃落定,变成纸质的书。豆瓣评分8.9,加印八次,总计销售四万册。
有读者评价:《秋园》就是女性视角的《活着》……轻轻的一本,沉沉的一生……
各方记者纷至沓来,采访杨本芬。杨本芬一个也不拒绝,而且热情配合。
她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一个,活着就是为了讲述。讲述那些不甘命运摆弄、顽强与命运抗争的鲜活生命。她与媒体的热情配合,就是要让那些同命运不懈抗争的卑微生命,能在这个世界上留下尽可能更深一些的痕迹,鼓舞那些卑微的草根,抱团取暖,相拥前行。
2023年,继《秋园》《浮木》《我本芬芳》之后,83岁的杨本芬老奶奶,又推出了“看见女性”系列的第4本书:《豆子芝麻茶》。
正如“看见女性”写作的现象评价:写尽中国女性的挣扎与力量、坚韧与美好,看见女性,讲述生死、凝视伤痛,倾听孤独,记录平凡,传递爱、记忆与能量,谱就一曲中国女性的平民史歌。
04
杨本芬没有不良嗜好,家务劳作之余,不是看书,就是刺绣。她也不跳广场舞,不坐茶馆,不闲聊清谈。
有一段时间,在南昌市郊结合部的家里,杨本芬也曾想与小区的老人们在一起聊天,她拿着一本书坐在他们中间,不时翻上几页,可是,面对冷漠的人们,渐渐地,她再也翻不动了。此后,她就留在家里看书了。
现在83岁的杨本芬,依然在“用笔赶路”。她的身体没有其他的毛病,唯一的就是膝盖痛,把她打败了。
她的膝盖疼了3年,2021年动了微创手术,却是不见好转,常年需要贴着膏药,每当疼痛到来,需要吃着安眠药才能入睡。
身体的疼痛,掩盖不了精神上的疼痛。如果停止讲述,杨本芬的心会空虚,心灵会更疼。
杨本芬平时除了用写作进行讲述,还要照顾年长自己七岁的老伴。
说到老伴,杨本芬有些幽怨,认为老伴不懂自己,不能满足她情感和精神上的需求。但是,在她的女儿章红看来,却不是这样,章红认为父亲是一个接近完美的好父亲,砍柴劈柴,赚钱养家,没有外遇,从不打骂孩子。
在外人看来,老伴也是很不错的,被评价为是那个时代一个接近完美的好男人。
于此,杨本芬有着不小的困惑。这种困惑,可能也不是杨本芬一个人特有的困惑,大约也是一群现代知性女性群体的困惑。大约是她们女性视角,女性本位主义,追求完美的理想主义在作祟吧!
杨本芬的写作,不自觉地以女性的视角观察社会,观察内心,书写女性的情感世界,形成了“看见女性”的特色。这是一种独有的认知视角,这种视角下,是一个感性地接近纯女性的世界。
实际上,这也是一种不够完美的认知和世界。当与整个世界冲突时,难免会产生这样那样的困惑。
然而,人类社会文明发展几千年,对于世界和自身的认知,自然有了一个全面而系统的认知和视角,包括科学的、哲学的、文学的、艺术的、宗教的等认知方法和视角。
如果杨本芬也能跳出单纯的女性认知视角,也许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也许对于这个世界的认知和感受,会更加全面,更上层楼,也会找到消除自身困惑的更好认知方法和视角。
作者:清于中
资料来源:
《澎湃新闻·澎湃人物》,2021.8.20.《杨本芬:八十岁,起笔回家》,陈雨璐 任雾
《文艺报》,2023.4.21.《杨本芬自传体小说:女性话语、历史诗学与个人家族史的建构》3.《南方都市报》,2023.10.18 《“素人作家”杨本芬83岁笔耕不缀,谱就中国女性的平民史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