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23-8-12 08:48:40
|
显示全部楼层
十九 参加全县民兵连长武装军训的故事
1972年夏秋之际,以辽宁省开原县八棵树公社为基地,开原县武装部组织全县民兵连长武装军训半个月,本来就连民兵排长都不是的炕五老黑,根本没有资格参加军训,但是上肥地公社在下通知时说军训还有军事知识的文化理论课,需要民兵连长有一定的文化水平,这可难为了大队只有小学二年文化的民兵罗连长,他和大队革委会主任说要带个炕五老黑去做记录,大队革委会主任同意了,就向上肥地公社虚报炕五老黑是民兵“副连长”(其实连排长都不是),炕五老黑才有了一次难忘的武装军训经历。
1972年8月中下旬,大队派的马车拉着民兵罗连长与“副连长”炕五老黑及两人的行李(被、褥、线毯、换洗衣服、洗嗽用具等)到公社武装部报到,上肥地公社武装部长为本公社民兵营的带队,十几个大队共计二十人左右,大家把行李都集中在公社派的马车上,然后到武装部领枪,上肥地公社武装部长把枪柜打开,每人领到一支很破旧的长枪(忘了什么枪型,拉一下栓打一发子弹那种)并登记了枪号,领枪的同时通知严格枪支管理纪律,从当天起各自要保管好自己的枪,规定日夜枪不许离人,空枪口也不许对准人,不许串拿,吃饭、上厕、出操、听课时枪支要轮换看守,谁丢谁负责。然后说“拉练”步行到八棵树公社,行程约四十多里,人背着枪走小路抄近道,拉行李马车走大道,谁也不许坐马车。当晚到八棵树公社所在地,由组织者分配到几户老乡家去住,与老乡家东西屋分开住并配备了锁头,(有时出去嫌麻烦就偷着把枪锁在屋里),上肥地公社武装部长住的那家设为上肥地民兵营的营指挥部,每天早晨听号响到那集合再去出操等,上肥地公社有两名女的,其中一个也是沈阳第三十九中插队到上肥地大队的知青(不是民兵连长,是大队派她去的,和上肥地公社武装部长很熟),因为不熟也忘了叫什么名,另一名是某大队的妇女主任,她倆单独住在一家(军训结束的最后一天以公社为单位搞了一次会餐就在那家),上肥地公社二十人中只有“副连长”和上肥地大队那个女的是知青,其余的民兵连长都是农民,有当过兵的,也有没当过兵的。
全县二十多公社,每公社二十左右人,大约有四五百人,每人发一张油印的作息时间和科目表,所穿衣着是五花八门,只有一样是统一的,就是都得戴帽子,当然不是军帽。
县武装部来了一位姓阎的参谋长主持这次武装集训,四十岁左右,穿着有四个兜的军装,戴红领章和红帽徽,一看就是军官。他带来几位也穿四个兜军装戴领章帽徽的助手,助手们分工有管出操训练的,有管射击的,有管拼刺刀的,有管投掷手榴弹的等等,主训阎参谋长管全面兼军事理论课。
在军训时,有队列行走、卧倒、匍匐前进、射击、投弹、拼刺刀等,也上了军事知识课,讲课的是县武装部的阎参谋长。队列行走时看见其他公社也有一些知青参加这次军训(是从衣着和气质方面看出来的,有男也有女)。每天上午室外科目,下午军事理论课。
军事理论课是在一个很大的会议室上课,因为人太多,就把桌椅全拿掉,好几百人就坐在地上听课,象抗大那样,“副连长”炕五老黑此次任务主要是记录,所以每次都争取坐在前面,连长在听课时悠哉悠哉,反正他听了也不会写,就让他拿着钢笔水瓶在旁边养神。阎参谋长讲得非常好,大队给买的笔记本密密麻麻记得满满的,什么“三打”、“三防”等,怎样带兵等。有一天介绍外军情况时,他拿出一个笔记本说是内部资料,大家请求他讲一下,阎参谋长就介绍了苏军一个步兵师的装备,哎呀,多少大口径自行火炮、火箭炮、多少装甲车、多少坦克、多少运输车、指挥车、轻重机枪、后勤补给等,把大家都吓住了,这才一个师呀,还是步兵师,咱们拿什么跟人家打呀?
县级武装部保管子弹,实弹射击当天早上用小车送来的,按公社领子弹再分发给每人的,并且登记了数目,过后要按原领数上交弹壳。在实弹射击时按人头分发子弹,每人五发,射击时每个射击者旁边都是有人监督的,要把五发子弹全部打出,决不允许私留子弹,哑火的凭哑弹换新弹。记着一共是七个靶位,整整忙了一天才搞完。从旁边部队通讯站下来几个女的,也没穿军装,其中一位跟阎参谋长很熟,每人也领了五发子弹趴在那射,成绩不错,大家都说女的比男的打得准。
开原县八棵树公社所在地有一山称之为“树堂山”,是因解放战争时在此牺牲一名解放军排长陈树堂而命名的。军训期间,有一天半夜两三点时分,外面吹响了集合号声,说是有空降特务,摸黑穿上衣服,拿着没有子弹的空枪跑出去搜山抓“特务”,混乱中跟着人群爬山,马尾松的枝叶打得脸很疼,黎明时爬到“树堂山”的山顶上,一无所获。县武装部主训阎参谋长在山顶上对大家说:“‘特务’把密电码本藏在山坡上,你们都跑到山顶上干什么?”,然后大家在山坡上找了起来,最后在一棵树下找到了用石头压着的“密电码”本,原来是主训阎参谋长的小笔记本,大家哈哈大笑,高呼:“胜利了!”,至此“军事演习”结束,下山吃早饭。
原计划还有手榴弹实弹投掷,后来怕出事故就没有进行,只安排了平常的木把铁弹投掷,记录了成绩。
军训结束总结大会上,各公社民兵营都有代表发言,在上肥地公社讨论时,知青出身的民兵“副连长”炕五老黑作诗一首赞军训,各大队民兵连长都说好,上肥地公社武装部长就安排这位民兵“副连长”炕五老黑代表上肥地公社民兵营发言,这首《武装集训赞》在全县民兵连长武装军训总结大会上念了,博得掌声阵阵:
武装集训赞
树堂山下红旗飘舞,清河岸边军号嘹亮,
胜利凯歌震天响,革命颂曲人人唱。
红心飞向北京城,笑脸迎着红太阳,
保卫祖国靠武装,民兵干部集训忙。
练兵场上,雄纠纠,气昂昂;
步伐整齐,威武强壮;
钢枪握紧,刺刀闪亮;
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
誓把帝、修、反,全部消灭光。
军训课堂,认真听,仔细讲;
字字句句,记在心上;
互相帮助,共同加强;
掌握射击各要领,学会“三打”和“三防”;
理论连实际,当好带兵将。
宿舍住房,地扫净,水满缸;
拥军爱民,你争我抢;
新人新事,风格高尚;
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敢挡?
兵民本一家,血肉连心上。
民兵战士紧握枪,红旗永远肩上抗;
宝书四卷捧在手,伟大教导记心上;
保卫祖国是英雄,生产建设当闯将;
扫除一切害人虫,要把人类全解放!
民兵“副连长”炕五老黑于军训结束时在开原县八棵树公社照像馆借外公社一位知青背的7.62带刺刀的步枪拍了一张照片留念,上面几个字“军训留念 一九七二、九、一”。
(注:陈树棠,1925年生,天津市塘沽区人。出身贫寒,受尽凌辱。因反抗日本侵略者的欺压,被迫逃到东北做苦役。1945年9月参加东北民主联军。1946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作战机智英勇,屡立战功。1946年,在四平、通化保卫战中,先后两次被评为“战斗模范”。1947年3月,参加解放辉南县城的战斗,从敌人手中夺得1支步枪和1枚手榴弹,只身冲进据点,俘敌61人,缴获枪炮48件,荣立特等功,纵队领导机关授予他“独胆英雄”称号和红星战斗英雄奖章。同年5月,参加清原县草市阻击战,他率领一个班坚守王家油房西南山阵地,打退国民党军增援部队多次进攻。夜间又带领3名战士突入国民党军阵地,出其不意,杀伤敌数十人,俘53人,缴获60毫米迫击炮、机枪、冲锋枪、步枪等32件,立特等功,东北民主联军总部授予他“毛泽东奖章”,并被提升为副排长。同年6月27日,在四平外围战斗中,他带领一个班抢占开原八棵树南山366高地,并接连打退国民党军增援部队一个营的7次猛烈进攻,腹部受重伤,仍顽强作战。在阵地将被突破的危急时刻,为掩护战友撤退,毅然拉响手榴弹,与突入阵地的国民党军士兵同归于尽,壮烈牺牲,年仅22岁。战后,东北民主联军辽东军区领导机关命名他生前所在排为“树棠排”,在全区开展了创“陈树棠式战斗英雄”活动。
解放后,辽宁省人民政府命名位于辽宁省开原县八棵树乡所在地的366高地为“树棠山”。)
二十 柴河之恋的故事
2018年5月15日沈阳市老知青上山下乡五十周年《柴河之恋》歌舞联谊会中有这么一个节目《柴河之恋男女声对唱》,前面有一段朗诵:
女领:他插队落户在柴河上游上肥地乡,
男领:她插队落户在柴河下游柴河堡乡,
女领:1972年柴河水库库区大坝奠基开建,
男领:他和她双双来到库区工程指挥营帐;
女领:他在指挥部做文秘工作著写稿件,
男领:她在指挥部做广播文员朗读文章;
女领:他和她相爱了,是悠悠柴河做的红娘;
男领:她和他相爱了,是悠悠柴河做的红娘。
女领:下乡八年他(她)们抽调回城重返省城沈阳,
男领:相恋八年他(她)们喜结良缘走进婚姻殿堂。
然后两对演员对唱了一首《敖包相会》,博得掌声阵阵。
这是真实的故事,男的就是沈阳市第三十九中学66届初三生下乡到上肥地公社南岸的知青炕四老陈,女的是沈阳市第十九中学68届初一生下乡到柴河公社的知青小红姑娘。1972年秋冬,柴河水库工程开工,老陈就被大队派到柴河水库工程去出长期民工,老陈文笔好被调到指挥部做秘书写宣传稿。在指挥部老陈认识了广播员小红姑娘,在柴河水库工程指挥部工作的三年时间,两人产生了感情,双方确定了恋爱关系,也在柴河水库一起入团。1976年初,两人是柴河水库给的知青抽调指标双双回到了沈阳,老陈被分配到省二建公司当水泥工,小红姑娘被分配到和平副食品公司当营业员,两人从1968年9月下乡到1976年抽调回城,正好是八年知青生涯。回城后,老陈因父母插队在辽西朝阳,只得住在单位职工宿舍,其实就是工棚。小红姑娘的家里知道了女儿的恋人是个知青水泥工,家还在外地,就不太同意这门亲事,找借口想说服女儿放弃。老陈和小红姑娘两人只好秘密来往,老陈文笔好考上辽宁大学中文系函授班,在单位入了党,当上职工大学哲学教师,最后转为国家干部调进省人大。1976年10月粉碎了“四人帮”,1978年辽宁开始落实插队干部政策,炕四老陈的父亲也于1979年以后调回沈阳原单位并分了住房,炕四老陈从单位宿舍搬到父母家中居住。而小红姑娘也在单位入党、提干,在和平区商委转为国家干部。两人一直到1981年才结婚,从1973年相识到1981年结婚,又是一个八年时间的恋爱生涯,炕四老陈和小红姑娘的故事在同学们中间传为佳话,被称为“柴河之恋”,炕五老黑微信建了柴河之恋歌舞群。
二十一 “三革”子女审批表的故事
1973年的年末,上级下发了《划定剥削阶级家庭出身的革命干部、革命军人、革命职工子女的家庭出身审批表》并传达了相关文件,该表一式三张,由知青所在地填写,大队、公社、县三级主管部门审批后加盖公章后存入知青个人的档案,简称“三革子女政策”,就是不再以祖父的成份划分孙子女的家庭出身,而改为以父亲的职业划分知青子女的家庭出身,父亲是革命干部、革命军人、革命职工的知青子女可以获得改变。经大队统计,炕一老宋、炕五老黑两人领到了审批表,炕四老陈在柴河水库办理。
老宋、老黑两人填表后在大队、公社盖章后,两人又自费乘大客到开原县盖章,来到了120里外的开原县知青办,在院子里遇见一位看着面熟的姑娘,说明了来意,姑娘与老宋、老黑亲切的交谈,并说自己也是上肥地公社的,是河南大队的新知青叫小华。说着话时,里面又出来一为女士连连喊小华有事,老宋说那个女士就是沈阳市第三十九中学的师姐王玉梅,小华说王玉梅在开原县知青办工作,自己只是借调来帮忙。与小华告别后,将三革子女审批表送到相关的办公室,答复说统一盖章后寄到上肥地存进知青本人档案。这样从1973年年底以后,炕一老宋的家庭出身就由成分高的变为革命职工,抗五老黑的家庭出身就由职员恢复成革命干部(小学时填表时是革命干部,中学和知青时填表为职员)。炕一老宋和炕三老沈在1973年年底时加入了团组织,炕五老黑在1973年6月份入的团,炕四老陈是1973年在柴河水库入的团。炕二老田是知青老哥五个里面劳动能力最强的,出工最多的,但是直到1975年8月抽调回城也没有能在农村入团,回城超龄了也就没能加入团组织。
上肥地公社河南大队的新知青小华姑娘的父母在开原县城里工作,小华姑娘七十年代在开原的中学毕业后下乡到上肥地公社河南大队劳动,1974年秋被保送到清华大学锅炉系就读,毕业后分配在沈阳市内省属某设计院工作,炕五老黑于1978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