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广鸟 于 2023-4-7 11:11 编辑
诗的来历 诗,漱玉含芳锦绣辞。堪吟咏,佳句费寻思。 诗,豪放情柔各自思。皆言志,风骨汉时碑。 诗,妩媚豪情醉舞时。飞花影,绽笑杏花枝。 诗,仄韵律声赋藻辞。灵言志,更显巧心思。 诗,闲赋暇吟心自痴。落笔处,轻收悠雅思。 诗,写尽愁多小卷湿。无相寄,心寸两能知。 诗,提笔韵律总难为。畅胸怀,意在笔先飞。 推敲平仄著新篇,酷爱诗魂已近癫。 朝赋分别悲又怨,暮吟相聚笑还怜。 春花秋雨尽成韵,晓月寒霜皆入联。 偶得佳词忘所以,唐风一揽不知年。 诗是概括生活、浓缩语言、凝炼真情、发腑内在,又不泛旋律优美的文学样式,它是随着时代的变迁,是人们精神世界最敏感的触须。诗是中国祖先进入文明的象征,是对道德、哲理、文学、美学进行广泛而深远的探索,并进行凝聚提炼。诗是至高无上的美学代名词,一个国家辉煌的历史叫“史诗”,古代的灿烂文化泛叫诗篇,当然,诗人是不多的,因为做诗太难了,因为诗总是与歌、舞、音乐结合在一起,统称叫诗歌,诗可是中国最古老,最具有文学特质的文学样式。 远古,可能语言还不是很成熟,人们在劳作时,为解除枯燥、提神解乏、来一点情趣,不由自主地发出简单的“啊、兮、哦、唉”等感叹字,慢慢地加进了双音词“哼唷、哼唷”,这就是最原始的劳动号子,也就是最原始的歌。随着语言的产生,随着人们对客观世界的逐渐认识、深化,人与人之间,人与大自然之间,感情更加丰富,仅用几个感叹字不够来表达思想了,于是,原始的歌里加进了一些实词,于是,最原始、最粗旷的诗产生了。 诗歌的表现手法比较多,常用的有“赋、比、兴”,赋是直接陈述事物的表现手法,比是用比喻的方法描绘事物,兴是借某一事物开头来引起正题要描述的事物和表现思想感情的写法。最早的诗歌是靠口头创作,靠口耳流传,并不依赖文字。当先人要把生产、斗争中取得的经验传授于下一代时,产生了顺口溜式的韵文,以便记忆、传播。当文字产生之后,用文字书写的歌词出现了,一支歌包括了两个部分,一是音乐,二是歌词,音乐是用来抒情的,歌词却是一首诗,是用来记事的,从这样来看,诗配上音乐就是歌,不配音乐就是诗,于是,诗就是歌,歌就是诗,诗就是诗歌的代名词了。 在中国战国时期,诗人一词就出现了,到了盛唐,诗人的称号很受人们的尊敬。在各种文艺形式中,诗歌最活泼、最有亲和力,当诗歌与散文一结合,于是,散文诗成立了,而诗歌一旦与戏剧相融合,又变为歌剧了,那么,诗歌与作画呢?苏东坡曾说:“少陵翰墨无形画,韩干丹青不语诗”,意思是“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而诗歌与音乐的关系是更紧密了,中国古代第一部《诗经》中的每一篇都能合着音乐歌唱,故尔,诗人在写诗时,自然会注意音调,使诗歌产生音乐的效果。 自然界里有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的代序,时间界限上重复着朝朝暮暮的交替,月有圆缺,花儿开謝,心有跳动,肺腑呼吸,挑担打颤,这都是必然的节奏,节奏有快感、美感,能满足人的生理、心理上的需求,使之得到统一与协调,节奏说白了就是一种魅力。语言也可以形成节奏,声音的高低、强弱、长短可能形成节奏感,诗歌的格律就是建立在这种节奏之上,富于音乐感的诗歌节奏才能被广泛接受而上口。 中国的诗歌节奏是依据双语的特点建立的,汉语一个字为一个音节,四言诗四个音节一句,五言诗五个音节一句,当然,七言诗每句七个音节了,每句的音节是固定的,当然音节也可以组合的,显然,诗歌的押韵产生了,这种有押韵的节奏,可以把涣散的声音组成一个整体,它大概讲的就是作诗的“平仄仄平,平仄仄”吧。 古时,做诗的,四句叫绝句,如“关关睢鸠,在河之洲,窈窈淑女,君子好逑”,八句的叫律诗,但要求对仗严谨。在诗歌盛行的唐代产生了近体诗,是为了不受格律限制,但近体诗格律更为严整,每首诗规定句数,每句诗规定字数,诗的押韵位置是固定的,每个字的平仄也是同定的,对仗要工整,这样一来反而增添了不少限制和拘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