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
捣臼又称石臼: 是用一块大石头挖凿出一个深穴,外形似一个半圆状的石球。人们通过简单原始的方法,用捣臼将谷物加工成食用成品,颐养岁月,代代传承。 近日,在老家看到捣臼独自静静地安放在厅堂的角落里,那一刻我静立了许久,思绪万千,眼前随之浮现出奶奶手拿木杵在捣臼里舂食材,那铿锵的捣臼声又一次在我耳畔回响。 那年清明节前夕,我家要做清明粿,我跟随奶奶在捣臼里舂艾草和米粉,在捣臼声中,我看见奶奶矮小的身影愈来愈瘦、背越来越驼,那灯光下捣臼的声音也更加凝重了。 奶奶用木杵往捣臼里舂二下就弯一下腰,用手把米粉翻转一下,我觉得奶奶很辛苦,就在奶奶举起木杵的瞬间,我把小手伸进捣臼把米粉搅匀翻拌,奶奶的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捣臼便随着奶奶灵巧的手发出了动听的音符,好似一支美妙的月光曲,在幽静的夜里传得很远很远。奶奶双手紧握着木杵,一上一下费力舂着,并告诉我:“以前,我们吃的米都是把谷从捣臼里舂出来的,现在村里有加工厂方便多了”。 父母要出去干农活,经常叫我烧饭,马铃薯皮很薄,父母出门时再三叮嘱我,马铃薯的皮不能用刨子刨,洗一洗就好了。 父母吝啬得有些“过分”,想想真让人酸楚,可能是马铃薯皮薄,他们觉得用刨子太浪费粮食。看人家拿到捣臼里舂,我也装模作样地跟着他们,舂完后拿到水里一洗,觉得用捣臼舂皮真方便。 最后一次看到捣臼舂麻糍,是那年各家各户的水稻都取得丰收,山村的农民终于能吃饱饭,家乡风俗在冬至前夕要吃麻糍,村里刚好又请了越剧团来演出,于是很多农户开始舂麻糍。 看着热气腾腾的糯米饭熟后出笼,一群孩子蜂拥而至跟随走向厅堂里的捣臼。看他们把蒸好的糯米饭倒入捣臼里,一个壮劳力脱掉厚重的外套,挽起衣袖,卖力用木槌使劲地舂,另一个人双手在温水里一浸,然后双手在木槌顶端一捋,那是为了防止麻糍黏在抡锤上,然后用手麻利地把摊在捣臼底下的米粉捋在一起。木槌一起一落,双手一浸一捋,两人配合默契,直至把那一大团饭团搡成柔软韧劲的米粉团为止。 从捣臼里拿出米粉团后,一众妇女将米粉团整合成薄片,在里面放少量的油,撒上红糖粉,卷成三折,最后用刀切成小块,装盘,这样一碗喷香喷香的麻糍就做好了。如此美味令人流连忘返直流口水,吃在嘴里香香的,甜甜的,真的是极品美味。 如今,捣臼声声离我们而去了,但由它衍生出来那些亲情、乡情,犹如陈年老酒,历久弥香,挥之不去。 来源:浙江老年报 作者: 张必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