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邵春:从山村到世界,一个人的中国旅游史 | 中国旅游名人档案01
原创 孙小荣 小荣说 2022-06-20 20:57 发表于河北
中国旅游名人档案01·邵春——
少年苦读、青年当兵,中年修新闻、搞旅游,当处长,任总编、巡视员,暮年著书立说,邵春是中国旅游产业四十年发展的深度参与者、推动者。
在出色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他积极从事策划、规划和旅游理论的创新研究。从参与策划中国旅游标志“马超龙雀”,到策划《无锡旅情》名满日本,他见证了中国旅游的崛起;从宁波象山“东方不老岛,海山仙子国”旅游形象的提炼,到宁波经验、焦作现象、栾川模式、岚皋特色的样板推广,再到“中国好运角”的重生,以《案例剖析说营销》《品牌策划36计》为蓝本,他开创了城市营销理论的先河。退休后,仍在市场营销和产品建设的领域持续奋斗。
作为“旅游人”,邵春被10省市及著名企业聘为营销策划咨询顾问,被评为“中国十大策划风云人物”,“二十年中国策划杰出贡献奖”获得者、改革开放30年年度“十大品牌专家”,粤港澳大湾区实战智库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是中国旅游营销策划领域的开创者和奠基者之一。
2018年12月,在原国家旅游局办公大楼上悬挂了35年的“铜奔马”图形被缓缓取下,完成了它作为中国旅游标志的荣耀使命。经文化和旅游部同意,这匹“马”重回故里,和它一起动身的,还有原国家旅游局徽标。交接仪式于12月12日,在“铜奔马”出土地甘肃省武威市举行。
在坊间,这匹“铜奔马”被称为“马踏飞燕”,其实,它有一个更具诗意的名字——“马超龙雀”。作为文明古国,代表中国的文化符号太多,“马超龙雀”之所以能够脱颖而出,成为中国旅游标志,源自当年国家旅游局的一项决定,邵春就是实现这一决定的参与者之一。
2019年,在文化和旅游部为纪念改革开放40年旅游飞速发展的历史拍摄的大型纪录片《旅游中华》里,邵春受邀接受访谈,讲述了这段峥嵘岁月里的种种艰难,以及开创出的经典案例。
为总结改革开放40年中国旅游业伟大成就,由文化和旅游部出品的大型文化纪录片《旅游中华》,作为旅游专家应邀接受摄制组访谈,此纪录片多次在中央电视台播放
邵春参与推动了中国旅游的开创阶段,他的大半生都跟中国旅游一起成长。当我们回望一个人的心路历程,总是绕不开大时代的背景。邵春可谓生而为“旅”,童年少年成长在“苦旅“,青年时期历练在“军旅”,中年以后创造在“旅游”。
春寒:宝剑锋从磨砺出
在战乱频仍的年代,日本投降,匪患蜂起,国共角逐。地处冀察热辽中间地带的林西,是中共冀热辽中央分局和冀热辽军区机关所在地。为庆祝朱总司令的60寿辰,著名的“朱德骑兵师”在林西骑兵游击队的基础上组建,是我军一支所向披靡的快速反应部队。
黎明前的暗夜,格外寒冷。国民党拒绝和谈,与伪军、土匪沆瀣一气。此时,发生了著名的“柴胡栏子事件”。1947年5月,中共冀察热辽中央分局第一届党代会在林西召开。会后冀东代表团返程路经赤峰柴胡栏子村时,遭到近千名顽匪突袭,22名冀东代表牺牲,其中5名师级以上干部遇难。小小柴胡栏竟折我5员战将!资料载噩耗传到延安,毛泽东震怒,严令冀热辽军区清剿匪患。朱德骑兵师奉命剿匪,终于彻底歼灭了这股顽敌,严惩了怯战者,为死难烈士报仇雪恨。
军号声声、战马嘶鸣,1947年2月,随着一声啼哭,一个名为“邵春”的孩子出生在林西朱德骑兵师驻地,当时还属于热河。
当他出生时,父亲邵有福已在战斗中受了重伤,母亲赶来协助护理。父亲昏迷多日总算醒来,却落下了头晕昏睡的毛病。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岁时,一大家子离开部队动身回乡。可谁能料到,伤残证明在过西拉木伦河时被河水泡毁失效,父亲成了“无证伤兵”。1949年回乡时,土改已经搞完,没有房屋,一家人先在村子敞棚碾道里暂住,有时也去姥姥家凑合几宿。
残酷的战争没有牺牲已属幸存,父亲决定不再找部队要证明。哪怕在弥留之际,医药费用的重担全落在邵春肩上,他们也没有向国家伸手。后来,邵春单薄的转业费全部用来填了窟窿,却也毫无怨言。
直到邵春五岁的时候,才在亲友和父亲战友的帮助下盖了两间干打垒房子,柴门绳牖,家徒四壁,但是总好过睡在没有门的碾道里。
一年到头,十来张嘴,壮劳力没一个,柴米盐油不足,酱醋茶没见过。
哪怕度日艰难,邵春从小也从没有放弃过读书的念头。小学的时候,没有纸笔,从乱葬岗捡来的半块朽棺材板加上几粒晾干的白土泥,就成了他第一套“文具”。直到上了高小,才握上了铅笔头,一张纸正反两面,铅笔写完钢笔写,最后一遍毛笔写,无处下笔了还要拿回家糊窗户或者给客人卷烟用。
纸可以省,衣服单薄只能挨冻,何况是在滴水成冰的北国。穿着单薄的邵春,承包了教室里一整个冬天早起生炉火、下学倒炉灰的工作,才换来一个围在炉边的“宝座”。脚后跟冻得绽开好几个口子,没钱买药,只能将熟土豆捣烂糊在上面,用布条捆紧。赤脚穿上用牛毛擀制的毡筒鞋,磨出的厚茧变成身体的一部分,坚硬无比。
中学时期遇上三年自然灾害,邵春利用假期砍柴、挖药材,有时也去“赶趟子”。所谓“赶趟子”,就是将内蒙古买的牛羊护送到南方。
一路上风餐露宿、暴雨无阻,要保证牛羊不死、不丢、不吃庄稼,还要为它们站岗守夜。一不小心,就可能被扣工钱。好不容易上了火车,也只能与牛羊挤在一个车皮里,骚臭难闻,同行同睡。一路上往返十来天,少说要掉几斤肉,扒一层皮。
在饥寒困苦的中学时代,邵春有幸遇上了一批好老师,言传身教,使他品学兼优,他是团支部书记。1966年高考前,学校通知他被保送名牌大学。本以为苦尽甘来,没想到 “文革”开始,大学梦顷刻化为乌有。
上学这一条路确实坎坷,邵春却从来不会谈“苦”色变,反而把苦日子当成一种财富。
熟读历史的他知道:国家是清政府赔穷的,是军阀混战打穷的,是国民党临走拿穷的,拿不走的被炸穷的。面对一穷二白的局面,毛泽东应对良方就是艰苦奋斗。所以,吃苦必然成为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宿命。
邵春和父辈一起挨饿,一起吃苦,一起奋斗,经常参加修渠坝,建水库,干农活。在全国连续自然灾害、粮食歉收的情况下,国家给他一等助学金,规定每个中学生每月35斤粮食指标,当时机关和事业单位的干部才28斤粮食指标。
春寒料峭,乍暖还寒,春将阑珊。国家前景好,个人有奔头。建国后的28年,是个激情燃烧、苦尽甘来的岁月。国人平均寿命从35岁上升到69岁,增长一倍,人口从4亿增长到8亿,也增长一倍;抗美援朝,是中国的立国之战,工业成为世界六大工业国之一;农业提出八字宪法,修建了8万4千座水库,粮食达到自给;科学战线涌现出钱学森等一大批科学家,两弹一星、大飞机、万吨水压机、高产稻、青蒿素等奇迹不断;外交已打破封锁,与118个国家、特别是与世界主要大国建立了外交关系,中国成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毛泽东三个世界划分的理论被世界公认。这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跨越。所有这些为改革开放奠定了理论、制度、精神和物质基础。
黎明早春的苦寒和目睹的国家站起来的历史,练就了邵春能吃苦、懂感恩,爱读书、擅写作等品质和满满的正能量,为他的人生旅途埋下了伏笔。
北疆苏军陈兵百万,珍宝岛战役打响,邵春又踏着父辈的足迹,开启了他十三年的军旅生涯。
1969年初,邵春入伍,在工程兵部队当战士、报道员、新闻干事。入伍时已满22周岁的他,没想到刚踏入军队大门按规定已到了退伍的年龄。他终日奔跑于国防工程工地,采访、写稿,每天睡不了3个小时,平均一天发走5篇稿件,平均不到两天就有他写的文章见报。部队一等功臣王玉坤牺牲,他20多天往返数千里,采写了长篇通讯和纪念文章30多篇,发表在各大报刊。
不到一年时间,他先后在《人民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解放军报》《工程兵报》等报刊上发表文章120多篇。
由于报道任务见报率高,师党委拍板将入伍一年的邵春破例破格提拔为新闻干事,并被评选为军委工程兵第四届“三代会”代表,《解放军报》通讯曾介绍过他的个人事迹。至今,在军委档案馆里还保存着“三代会”的花名册和代表事迹汇编。这是大军区级较高的荣誉,第二届、第三届工程兵“三代会”代表曾受到了毛主席、周总理等中央领导的接见,这次代表们也都在期盼着。会议结束时,首长告诉大家:主席的日程排不开,大家恋恋不舍地地返回部队,这也是邵春的一个遗憾。
不过,转业到地方工作中,也受到过胡耀邦、邓颖超、胡锦涛、杨尚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合影照片记录着他新时代旅程中的华采和荣耀。
1971年,邵春被调《工程兵报》任编辑,这是一份工程兵指战员引以为傲的报纸,因为这是在军队数十家报刊中极少数几家由毛泽东主席亲自题写报头的报纸之一。
工程兵是一支重要且光荣的兵种,实力最强时达50万人。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火箭布雷、爆破攻坚,坑道作业、伪装防护、科学研究,承担重大国防工程建设,是和平时期最苦、牺牲最多的部队。
1958年,十万大军开进西北沙漠戈壁,隐姓埋名、风餐露宿,完成两弹一星试验基地建设。
在戈壁里、大三线、边海防、深山中,一支支工程兵部队在抓紧施工。在当时落后的技术装备条件下,冒顶塌方、矽肺病、核辐射,工程兵牺牲巨大。他们所修的地下工程,总长度堪比万里长城,国家的安全防护是由工程兵的血肉筑成的。
13年军旅生涯,对邵春的品格是淬火,是锤炼,是催熟,其中也掺杂些许遗憾。学生时期大学梦断了,军旅生涯又丢了英雄梦。
童年,他在父辈们讲述的英雄故事中长大,脑子里时不时浮现朱德骑兵师英姿飒爽,攻多伦,占丰润、打朝阳、下遵化、宝坻、蓟县,使一座座县城获得解放。辽沈战役义县余积屯阻击战,骑兵战士纵马敌营,马刀翻飞,如同砍菜切瓜一般,大获全胜,收到辽沈战役前线总指挥部的电报:“我朱德骑兵师一部,一个半小时歼敌一七四师全部,特予通令嘉奖。”锦州战役,朱德骑兵师奉命狙击装备优良的敌62军、92军,打败了13倍于己之敌,胜利完成阻敌任务,再次受到前指的通令嘉奖。
北平和平解放,“朱德骑兵师”参加入城式,受到朱德总司令的接见。1955年授衔时,朱德骑兵师有3位成为开国将军。铁道兵副司令员刘克就曾任朱德骑兵师的政治部主任。
父亲的战友、“现代花木兰“郭俊卿,是全军唯一的女特等功臣,1950年到北京参加“全国战斗英雄代表大会”,受到毛泽东、朱德等中央领导的接见和表扬。电影《战火中的青春》就是写她的故事。1999年9月10日,郭俊卿被国家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
他们是邵春心目中的榜样。和平时期,工程兵也涌现出许多英雄。闻名全国的雷锋、王杰都是工程兵战士。1969年,邵春陪同熊国宝将军代表部队到呼和浩特市烈士公园为王玉坤烈士扫墓。成为这样为国建功立业的人,是他的梦想。
上世纪80年代初,工程兵机关被裁减,他只好转业到地方工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