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觉民 于 2021-5-4 10:47 编辑
(根据讲座稿整理) 屠隆(1543——1605)年,字长卿、纬真,号赤水,别号由拳山人、一衲道人等。明代中晚期杰出的文学家和戏曲家。在浩如烟海的明代文学史中,屠隆的名字不可或缺,在中国戏剧史中,屠隆的剧作更是一道无法抹去的光亮。按屠隆的个人成就言,曲第一,文次之,诗第三,器物考证第四。一生著作宏富庞杂,不乏佳作。屠隆生活的时代和经历对他的诗歌创作及文学思想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就屠隆的生平主要节点和文学成就作简略介绍分析。 一、名门望族里出来的寒士 屠隆生于宁波江北桃花渡,后迁到市内北大路屠园巷居住。屠隆居所是同族屠本峻所赠,屠本峻是明代重要的科学家,仅比屠隆年长一岁,和屠隆是从祖孙关系。屠本峻的住宅高大轩敞, 宅东有气象不凡的园林。屠隆住的房子西边也有块园地,但非常小, 只能算个微型花园,原先叫“栖真馆”,后来改作”娑罗园“,有人送他两只野凫(似野鸭的水鸟)养着,又改名为“凫园”。所以,屠园巷并不是因为屠隆才命名的。 屠氏家族在南宋从江苏无锡迁徙至甬,到七世屠庸中了进士后,此后列代既有高官显贵,又有文人墨客,才成为当地的四大望族之一。但屠隆这一支家道已经中落,他的父亲读书不多,少年时颇具侠气,不务正业,从商又不善经营,屡屡失败。屠隆伯父曾欠官租无法偿还,屠隆之父卖掉了自己的房产帮助还债,从此家庭更加贫困,有时甚至连粥都吃不上。 屠隆自小有异才,才华横溢,落笔千言立就。十四岁进秀才,三十四岁时(1576)中举人,次年又中进士。先出任安徽颖上县令,在任上勤理政务,兴修水利和教化民风,不畏劳苦,亲临工地修建堤坝,政绩卓绝,百姓在堤上建缘波亭纪念他。次年改任松江府青浦县令,他到青浦恰好遇到暴雨成灾, 全县堤岸岌岌可危,他便带领民众抢险救灾,寝不解衣,日夜操劳,终于度过险情保住了堤坝。后来屠隆罢官归乡途经青浦时,百姓们准备集资购田千亩, 请他全家迁居到青浦来住。“父老为敛田千亩,请徙居。隆不许,欢饮三日谢去”。由此可见,屠隆是个标准的好官,清政廉洁,接近低层人民。这也为他诗文和戏曲创作提供了切实的素材。 三年后,屠隆调京迁任礼部仪部司主事。虽是部司官中最低一级的小官,但毕竟在天子身边供职,成为他一展抱负、进身报国的极好机会。因此他到任不久,就根据自己在民间了解到的情况,写了一些奏章,以尽辅翼之责。 当时西宁侯宋世恩仰慕屠隆才华,与他交往密切。有时通家往还,公开肆筵曲宴,男女杂坐,歌舞观剧。这样的事显然不符合官吏的一贯做派,触及了封建礼法而为当时上流社会所不容,被新任刑部主事俞显卿侦知,以“淫纵”罪上疏弹劾屠隆,经过调查后,结果以“诗酒放旷”的罪名将他罢免了。 这一飞来之祸对屠隆打击十分沉重,成为他一生思想和行为的重要转折点。对于出身寒微,没有靠山的屠隆来说足以断送他的前程,屠隆的参政和振兴家业的希望就这样破灭了。幸而朋友们大多对此事持否定和同情态度。朝野上下一致认为俞显卿奸险卑鄙,相比之下,受害者屠隆的形象反添几分光彩。 屠隆在这种沉重打击面前,陷入了不知所措的境地。经过一段时间的反思,他终于开始从沉迷中醒了过来,他在《乌栾》曲中无奈地说:“俺想那华清宫,马头残月,倒不如白沙村,牛背斜阳。俺自有胸中丘壑,煞强如名利场。” 然而他尚未完全“心死”。在嬉笑怒骂的背后,还想翻身出仕有所作为。用心写出了《荒政考》《三吴水利总论》等有利于国计民生的著作,提出了三十条切身经验的救助灾荒方法,希望“当事者采而行之”。但不在其位便无法谋其政,谁会去理会这些呢? 屠隆奉为经典“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格言被残酷的现实粉碎,他不得不去寻找精神上寄托。于是,下半生的屠隆就成了佛、道的信奉者。他的几出宗教剧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创作的。他自称“娑罗道人”“一衲道人”“冥寥子”,创作了大量的“悟性”和“求仙”的诗、曲。这些作品尽管充满着禅机道理,但其中也不时流露出对现实的迷茫。 他在42岁时才回到家乡宁波。从此,他结交海内名士,纵情诗酒,沉湎声色,遨游山水,寻山访道,说空谈玄。晚年以卖文为生,贫困益甚,直至向邻人乞米度日,然而仍潜心禅理,钻研道术,最终以潦倒而逝,是年六十四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