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月雅湖

《知青问题研究》200篇文章连载

  [复制链接]

345

主题

2849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3111
 楼主| 发表于 2021-12-12 10:57:58 | 显示全部楼层
52-3.webp.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45

主题

2849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3111
 楼主| 发表于 2021-12-17 11:17:18 | 显示全部楼层

53-.webp.jpg

《知青问题研究》编者按:《世界社会主义研究》2017年第3期刊出了北京高校博士、硕士生对知青上山下乡的认识及其当代意义的看法。这里北京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2016级博士研究生耿品的文章,以飨读者。
“在分析任何一个社会问题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绝对要求,就是要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对于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认知应当坚持马克思主义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
正确如何认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45

主题

2849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3111
 楼主| 发表于 2021-12-17 11:18:2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月雅湖 于 2021-12-17 11:20 编辑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由中国主要矛盾决定的。
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指出,革命在全国胜利并解决了土地问题以后,中国还存在着两种基本的矛盾:国内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国外是中国和帝国主义国家的矛盾。主要矛盾反映了中国所处的环境,国内经济恢复取得一定成绩,但随着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初步发展,农业就其基本形态来说,仍旧是分散的、个体的、落后的,广大农村仍使用传统的手工工具,靠人畜耕种,靠天吃饭,生产力水平低下,农产品商品率也很低,不能向城市和国家工业化供应更多的粮食和其他农产品。这一情况反映出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工业与农业存在的主要矛盾,即农业积累与工业发展需求之间的矛盾;二是农业生产并不乐观,这就要求在土地不断开垦的基础上,需要知识青年到农村去进行科技指导与文化传播。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由知识青年地位决定的。
知识青年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重要的作用,知识青年与工人农民在革命过程中互相帮助、缺一不可。一方面,“五四”以来,知识青年在革命过程中具有带头引领作用;另一方面,中国革命的主体与骨干是占全国人口百分之九十的工人农民,因此,全国知识青年一定要和广大的工农群众结合在一块,变成一体,才能形成一支强有力的队伍。知识青年在革命与社会发展过程中具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因此需要对知识青年进行更好地培养,一种方法是对知识青年进行思想改造、理论教育;另一种方法是对知识青年进行实践改造。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教育政策的调整,知识青年的人数越来越多,但存在教育发展速度与经济发展速度不适应的问题,这就造成知识青年的数量提升,知识青年的教育质量难以提升、知识青年就业困难等问题。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由中国革命经验决定的。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早期马克思主义者李大钊分析了中国知识阶级与劳工阶级脱离的现象,阐述民主主义推行受阻、立宪改革失败的原因之一在于,知识阶级的青年未深入到农村中宣传社会主义,这是需要知识阶级青年认识与改正的。党的创始人毛泽东以知识青年参加的五四运动为例,说明知识青年通过运动未能达到反帝反封建的胜利的主要原因在于:知识青年未能动员与组织工农群众,中国近代史上革命的成败同知识青年是否与工农群众结合相关联。由于认识到知识青年与工农相结合的重要性,在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新中国成立至今,中国共产党坚持知识青年与工农相结合的做法,如抗战时期延安青年运动将学习革命理论与生产运动相结合,促进革命由失败转向胜利;再如1947年的五二〇运动,学生运动与工人罢工相结合,形成“第二条战线”,有效推动中国革命走向高潮。中国革命中的失败教训与成功案例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中国共产党在借鉴中国革命经验的基础上做出的决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45

主题

2849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3111
 楼主| 发表于 2021-12-17 11:21:5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月雅湖 于 2021-12-17 11:22 编辑

在评价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时要反对三种错误思潮
一、反对用割裂历史的方法来评价。
“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而思想进程的进一步发展不过是历史过程在抽象的、理论上前后一贯的形式上的反映;这种反映是经过修正的,然而是按照现实的历史过程本身的规律修正的。”但是有些人对于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评价却是打着历史反思的旗号,实际脱离历史的分析,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与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制度相比较、与改革开放后的社会发展相比较,认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就是“突发奇想”的一场运动,这本身就是割裂历史的分析方式。另外存在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文革”的产物的认识,这一认识同样是割裂历史的,第一个五年规划开始时已有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他们是先行者;“文革”时期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达到高潮;“文革”后1980年结束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以《关于当前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的几点意见》为标志,文件明确提出“能够做到不下乡的,可以不下”。这种割裂历史的分析方法必定导致片面、孤立地看待问题。

第二反对用个人情感的方式来评价。
历史评价无关个人情感,情感是一种心理的体验与主观感受,如果从个人的心理感受角度评价历史,则会倒向唯心主义一边。但往往存在用个人经历来看待历史事件的现象,如一些人认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使大批知识青年在青春年华失去了在校接受正规教育的机会,使许多有志青年的理想化为乌有,客观上造成人才生长的断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造成社会动荡、部分干部不廉洁、中国社会政治腐败迅速恶化,“后门之风”盛行等。每个人具有不同的生活环境、思想认知、人生经历,知识青年这一群体也不例外,如果将个别的、片面的看作一般的、全面的,即是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评价的扭曲,难以正确评判。

第三反对非马克思主义错误思潮的评价。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经济不断发展、科技快速更新、网络媒体盛行,随之而来的非马克思主义错误思潮对于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历史评价泛起,不断否定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需要警惕与反击。例如,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以其惯用伎俩来批判社会主义道路探索时期的进程,并否定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伤痕文学”通过文学作品、影视作品等,控诉时代带来的苦难,全面否定上山下乡这段历史。例如,一部分人大肆宣扬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带有强烈的民粹主义色彩,甚至认为这是民粹主义“潜流”的产物,认为这不利于知识青年的自由精神、身份意识与文化尊严,这种忽视中国实际情况、忽视知识青年时代特色的认知是错误的。对于用非马克思主义错误思潮评价历史的做法,我们需要坚决抵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45

主题

2849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3111
 楼主| 发表于 2021-12-17 11:23:57 | 显示全部楼层
科学评价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要坚持三个方面
一、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评价。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评价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需要从新中国成立后具体的经济状况、社会状况、教育状况等方面出发,从翔实的、主要的事实出发,透过现象,抓住本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运用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认识与研究。因此,评价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需要从成熟时期进行看待,全面、客观看待其产生的历史原因,剖析其成效与不足,在肯定其主要成就的基础上,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并避免类似不足的出现,才会得到客观正确的评价。

二、坚持从当事人角度进行评价。
对于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评价,需要倾听当时知识青年及上山下乡地方群众两个群体的共同评价。一方面,大部分知识青年认为上山下乡对于他们是一次宝贵的人生经历,价值取向得以端正、身心承受能力得以提高、奋斗的意志得以增强等。另一方面,地方组织及群众认为知识青年为农村及基层组织带去了文化、科学技术、新思想、新观念,加强了知识青年与农民、工人的联系,增进了民族团结,促进了经济发展,这些反映在各地的地方志类历史文献与纪念物等方面。

三、坚持与非马克思主义错误思潮作斗争。
旗帜鲜明、正本清源,澄清模糊认识,抵制错误思想,需要在中国共产党学史、治史、鉴史的优良传统基础上,充分发挥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作为经历者、见证人的历史责任,传播正向声音、弘扬正向能量。此外,作为哲学社会科学方面的研究者与学生,在同非马克思主义错误思潮作斗争中,应当发挥自身优势,增强阵地意识,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正确区分政治是非和学术是非,摆事实,讲道理,拨乱反正,用历史的、实践的、辩证的思维深刻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认清历史趋势,为发展马克思主义做出积极贡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45

主题

2849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3111
 楼主| 发表于 2021-12-17 11:25:45 | 显示全部楼层
53-2.webp.jpg

    作者耿品,系北京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2016级博士研究生;本文摘自《世界社会主义研究》2017年第4期《历久弥新:知识分子与工农相结合及其当代继承与意义》(该文整理者李强单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会主义研究中心编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45

主题

2849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3111
 楼主| 发表于 2021-12-26 09:41:01 | 显示全部楼层

秋游2015、10、17 012(1).jpg

    如何看待上山下乡,一直是个争论不休的问题。近几年来,随着社会上知青的退休,各种知青活动又多了起来,如何评价上山下乡又成了一个经常谈论的问题。讨论的目的不是为了争吵,而是为了统一思想,也只有这样的讨论才有实际意义。
要达到统一思想,首先应该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一文中说:“我们是马克思主义者,马克思主义叫我们看问题不要从抽象的定义出发,而要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从分析这些事实中找出方针、政策、办法来。”毛泽东同志又在《关于胡风反革命集团的材料》按语的一文中,说“世界上只有唯心论和形而上学最省力,因为它可以由人们瞎说一气,不要根据客观实际,也不受客观实际检查的。唯物论和辩证法则要用气力,它要根据客观实际,并受客观实际检查,不用气力就会滑到唯心论和形而上学方面去。”因此我认为讨论的标准就是要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从当时的客观实际出发如果我们都从这一点出发去分析问题,我觉得得出的结论会比较客观公正,也容易统一。
但现实中,有些人不是这样,他们喜欢从个人感受出发来看待问题分析问题讨论问题,他们不是为了弄清是非,而只是想找些理论根据来千方百计地证明自己原先的想法是正确的,这样往往就颠倒了关系。由于出发点不同,就很难说到一起,我认为这样的态度不是一种科学的态度。
另外,在具体分析时,我觉得肯定一切与否定一切的观点都是错误的。上山下乡也是如此。如何评价一件事或一个人时,我们不能不联系具体问题,光说些大道理,也不能光从个人感情出发,受了苦就一定要全盘否定它,而是要从客观存在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国家整体利益出发,从社会发展与需求出发,去考虑问题。我们今天之所以要说知青精神,因为这种精神不仅在当时社会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也是今天建设和谐社会不可缺少的东西,如果离开这一切去谈一些社会问题,也只能是一种空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45

主题

2849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3111
 楼主| 发表于 2021-12-26 09:48:09 | 显示全部楼层
54-.webp.jpg

我觉得在评价上山下乡时,除了上面说的这些,还有几个问题是不能忽视的,值得大家探讨
一、局部与全面的问题
有些人一说到上山下乡,只说毛泽东同志在发出的“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指示后的那一段历史,他们觉得上山下乡就是自己经历的那一段历史。我觉得这是一种误解,是不正确的!打开中国革命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到:其实上山下乡并不是开始于“文革”,与工农相结合是毛泽东同志的一贯主张在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同志从中国革命的实际情况出发,看到中国的革命从本质上来说,是工人阶级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求解放的历史如革命者不与工农相结合,中国革命能胜利吗?当时我们走的是从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因此到农村去,从客观上来讲,更是革命的首选。在全国解放后到“文革”之前,全国已有不少青年响应国家的号召到农村去,这是一种历史事实,不管你喜欢不喜欢,是不能否定的。如果你评论历史,只看局部,不看全面,只看“文革”中到农村去的事实,而不看“文革”前到农村去的历史事实,怎么能得出一个正确的结论呢?我们看问题必须客观,必须全面,而不能割裂历史,这是得出正确结论的前提条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45

主题

2849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3111
 楼主| 发表于 2021-12-26 09:49:11 | 显示全部楼层
54-2.webp.jpg

无奈与自觉的问题
我们不否定在“文革”中有很多知青由于当时的历史条件,是无奈地到农村去的,他们中的一些人对上山下乡有些不满是可以理解的。但这些人在讲自己的感受时,也不能忘了同样在当时,也有人是为了报效祖国主动报名要求去的这样一个历史事实。如果他们当中有人今天说“无悔”,我们是否也应该给予必要的理解呢?长期以来我看到网上有一种不好的风气,有些人只准自己说“有悔”,而不准别人说“无悔”,别人一说“无悔”就是为“文革”翻案,这种说法是没有道理的,是不利于问题的讨论。如何看待“文革”,我个人认为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但再复杂,肯定一切与否定一切的观点同样是错的,我们应该坚决否定应该否定的东西,同样我们也应该坚决肯定合理的部分。有些人不明白,即使“文革”有错,知青精神与“文革”的对错也不能混为一谈,即使在错误的背景下,仍然有值得肯定的精神在。精神本质上是一种爱国主义的体现,在历史上,不管那个朝代,爱国主义精神是永远存在的,与社会对错无关。他们也不明白,不管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永远都会有人说“无悔”与“有悔”,在今天这个社会也是如此。如果我们不是这样看问题,我们就会否定历史上一切进步的东西,同样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45

主题

2849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3111
 楼主| 发表于 2021-12-26 09:50:05 | 显示全部楼层
54-3.webp.jpg

三、苦难与奋斗的问题
我们不否定知青到农村去,是吃了不少苦。这是因为农村要比城市落后,吃苦是必然的,如果否定这个事实,也不是一种唯物主义的态度。但现在的问题是,因为吃苦我们就能否定上山下乡吗?我觉得是不能的。看看红军长征有多苦,这是大家都知道的,我们能据此否定红军长征的必要性吗?显然是不能的。革命二字,其本身的意义就是要与苦作斗争,其中就包含一种要提倡的精神,因此毛泽东同志在《关于重庆谈判》一文中说:“越是艰苦的地方越是要去,这才是好同志。”有人用苦来说事,只能说明这些人的世界观有问题。我们之所以要宣传这种精神,是因为觉得我们国家发展不能没有这种精神,如果我们现在不是这样的提出问题和认识问题,我们就会犯错误,那我就怀疑,如果一旦钓鱼岛打起来,那还有谁会主动上前线?我们看问题要抓住本质,这样才能认清事物,对事物有个正确的判断!毛泽东同志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中说:“我们看事情要看它的实质,而把它的现象只看作入门的向导,一进门就要抓住它的实质,这才是可靠的科学分析方法”。“文革”中让这么多知青都到农村去,是否有点问题,这可以讨论。我觉得我们国家不但农村需要知青,其它各行各业都需要知青,如果当初不是都去农村,而全部去工厂,我觉得也是有问题的。但无论是对是错,我们都不能把这作为理由,去否定上山下乡的方向。不能因为农村苦,说让知青去吃苦是错的,这是回事,不能混在一起说。在2013年五四青年节,习近平总书记与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说过:“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将来,青春是用来回忆的。”习近平总书记还说过“青年时代,选择吃苦也就选择了收获,选择奉献也就选择了高尚。青年时期多经历一点摔打、挫折、考验,有利于走好一生的路”。“只有把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才能最终成就一番事业。”习近平总书记很好地解释了吃苦与奋斗的辩证关系,我们应该好好体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