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月雅湖

《知青问题研究》200篇文章连载

  [复制链接]

345

主题

2849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3111
 楼主| 发表于 2021-12-7 12:15:16 | 显示全部楼层
50-4.webp.jpg

  二、兴起于上世纪60年代初期

    1962年下半年,国家开始有组织有计划地动员城镇知青到农村参加农业生产,拉开了城镇知青上山下乡的序幕。1964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动员和组织城市知识青年参加农村社会主义建设的决定(草案)》,这是党和政府第一次发布指导知青上山下乡的纲领性文件,从而掀起城镇知青上山下乡的高潮。

    如果说在此前开展的城镇青年到农村、到边疆,是在党和国家的召唤下,由各地自行组织实施的话,而此时以后,这些组织实施则是在党和国家的统一部署下,从上而下地由各级政府出面有组织有计划地在全国展开。它是与当时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及国内外形势紧密相联的,其中有两个与之关系极大的重要背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45

主题

2849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3111
 楼主| 发表于 2021-12-7 12:16:24 | 显示全部楼层
50-5.webp.jpg

  一是由于农业生产连续3年遭受严重自然灾害,苏联又背信弃义单方面撕毁合同,加上党和国家在经济工作中的某些失误,使得国民经济在1960年前后陷入新中国建立以来极为困难的局面。(6)面对严峻的经济社会现实,1961年初,中共中央提出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1962年下半年,在对国民经济进行全面调整并采取精简职工和压缩城镇人口这一重大措施取得胜利的基础上,党和国家决定在全国范围内有组织有计划地动员城镇知青下乡上山。

    无论是最初提出在国营农林茶渔场安置城市青年学生,还是后来提出到农村人民公社以插队安置为主,党和国家从一开始就将知青到农村作为了一项长期性的任务。1963年7月,周恩来总理在中央安置领导小组会上说,插队本来是小平同志的建议,我赞成。他着重指出,动员城市知青上山下乡,是一项长期性的任务,是城乡结合、移风易俗的一件大事。邓小平总书记在1964年1月的中央书记处会议上强调,安置城市知青下乡,要以插队为主,这是一件长期的大事。(7)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动员和组织城市知识青年参加农村社会主义建设的决定(草案)》中明确提出:为了进一步贯彻执行毛泽东同志提出的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的发展国民经济的总方针,进一步加强农业战线,建设现代化的农业,建设社会主义的新农村,中共中央、国务院认为,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有必要动员和组织大批的城市知识青年下乡参加农业生产。

二是新中国建立以后,世界上敌对势力始终亡我之心不死,千方百计企图通过对中国的第三代、第四代进行“和平演变”,使中国沦为他们的附庸。1956年苏共20大和波匈事件发生后,美国国务卿杜勒斯公开宣称美国的政策是促进苏联、东欧和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的自由化,断言“共产主义将从内部瓦解”。

    作为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的毛泽东理所当然地对美国当局发出的这一重大战略信号保持着高度警惕。1959年11月12日,他在与华东各省市委第一书记谈话时第一次明确提出防止“和平演变”的问题;(9)此后,他又多次强调社会主义国家有被“和平演变”的危险。这样,毛泽东把由来已久的防止党内变质与警惕帝国主义的“和平演变”战略结合起来,从确保党和国家不改变颜色出发,提出了培养千百万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的战略任务。按照毛泽东的一贯思想,把青年一代培养成为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基本途径,就是要使青年坚持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1964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指出,大批城市知青下乡上山,使他们通过生产劳动和阶级斗争的锻炼,健康地成长起来,成为可靠的共产主义事业的接班人。(10)这是党和国家在涉及知青的专门文件中第一次把上山下乡与培养接班人结合在一起进行论述,足显其立意深远。

    这两个极其重要的经济社会背景,是党和国家当时决策城镇知青上山下乡到农村、到边疆的重要依据和前提,尤其是将解决城镇就业问题、建设新农村问题与培养接班人问题结合起来,统一于知青上山下乡的探索实践,并将其作为党和国家的“一项长期性的任务”来抓,不仅成为当时动员组织城镇知青到农村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精神动力,而且也为后来掀起更大规模的城镇知青上山下乡提供了现实基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45

主题

2849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3111
 楼主| 发表于 2021-12-7 12:17:20 | 显示全部楼层

三、高潮于上世纪60年代末期

    1968年12月,毛泽东发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号召以后,中国大地掀起了前所未有的知青上山下乡高潮。除了前述经济社会的动因与背景以外,更为重要的是,这一高潮从一开始就与“文革”运动及其期间的特殊背景密不可分。

    不能回避一个基本情况。在“文革”初期,知青上山下乡尽管受到了很大冲击,甚至在“怀疑一切”“打倒一切”的氛围中要“坚决砸烂”“推倒重来”,但是,从一开始,从上到下都没有动摇过坚持知青上山下乡的大方向。从1967年1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反对经济主义的通知》、2月发出《关于处理下乡上山知识青年外出串连、请愿、上访的通知》,到7月《人民日报》发表题为《坚持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正确方向》的社论、10月中央再次发出《紧急通知》,都毫无例外地强调继续坚持知青上山下乡。可以说,知青上山下乡政策,是“文革”初期就被保存并肯定下来的少有的“文革”前就制定实施的大政策之一,可以以为,这一大政策在最初的审慎决策及其后来的继续坚持实施,对于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意义。

    不可忽略一个基本事实。“文革”初期的动荡,使得大多数工商企业不能正常运转,自1966年6月决定高校招生推迟半年进行且年底又决定取消考试以后,大学停止招生已两年有余,不少中小学校继续停课“闹革命”,既不能升学又不能就业的“老三届”中学毕业生达400多万人(11)。及时解决这一大批因“文革”运动和政策骤变而没能升学、就业的城镇青年学生的出路问题,这已成为社会和人民之忧,成为党和国家刻不容缓解决的重大问题,正如毛泽东指出的“毕业生分配是个普遍问题,不仅有大学,且有中小学”。(12)从当时社会局势上看,“大乱达到大治”开始酝酿和启动,继续大规模无序发展将不再被允许,尽早使这一大批青年学生离开学校并把他们安顿下来,也已成为社会局势稳定的迫切需要。这些经济社会的多种因素交织在一起,共同构成当时独特的背景,决定大规模地动员组织城镇知青上山下乡到农村、到边疆,已迫在眉睫、势不可挡。

    不应忽视一个基本资料。毛泽东关于“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指示,是在报道甘肃省会宁县城镇居民和知识青年到农村安家落户情况中,以《人民日报》《编者按》的方式发表出来的,其中心问题是要解决在城镇长期脱离劳动、“吃闲饭”的城镇居民和知识青年的劳动就业出路问题。(13)这一资料说明,它与“文革”运动的基本内容和涵义是不相同的,但由于它是在“文革”期间特定环境中开展和推进的,知青被当作接受“再教育”的对象而动员到农村,其中又不可避免地会受到极左思潮的影响。在复杂的社会背景下,党和国家对青年一代寄予希望和期待是始终如一的,对广大知青充满关怀和爱护也是一以贯之的,这从后来毛泽东关于“此类事甚多,容当统筹解决”(14)的批语中、从周恩来主持统筹解决知青问题的政策措施中,已经得到了多方面的印证。

    不要忘却一个基本背景。在国际环境中,中国当时正面临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四面包围、南北夹击的严峻形势,正处于战争的边缘。面对核大战的威胁,中国必须进行全面、立体的战争准备。自1968年以来,中央批准组建了内蒙古、黑龙江、新疆、广东等生产建设兵团,分别隶属有关军区领导。(15)动员组织大批城市知青到农村、到边疆,成为加强战备、储备力量以及开发山区、建设边疆的战略举措,仅在1967年至1969年全国就有467.06万城镇知青毅然开赴农村和边疆。(16)特别是数百万知青进入中国漫长的屯垦戍边战线,可以说这是在非常时期实施的一项特殊的国防战略措施。当时,很多地方把知青上山下乡动员组织工作,纳入战备动员进行部署,列为城市人口先期疏散任务之一,按照打仗的要求来观察、检查和落实上山下乡动员工作,这些不能说不与当时较为紧张的国际形势以及全方位的战备要求紧密相联。

  不会遗忘一个基本状况。从1955年下半年毛泽东号召青年学生到广阔天地去大有作为,到1962年下半年国家开始有计划地动员城镇知青到农村参加农业生产,再到毛泽东发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号召的1968年12月,已有整整13年的时间。经过这些年的探索实践,党和国家推进知青上山下乡从战略构想、政策框架,到组织体系、实施步骤等,都已基本形成,其中也包括在实践中总结积累的经验与教训,这些业已成为开展更大规模城镇知青上山下乡的重要积淀与基础。后来实际开展的知青上山下乡尽管在指导方针、宣传内容、下乡规模等方面,与前期有很大不同甚至重大区别,但是在动员对象、安置方式、政策措施等方面,仍然有很大程度的相近性与连续性。

    “文革”中的知青上山下乡是在极其复杂的背景和环境中掀起高潮并不断推进和发展的。它受到当时严峻的经济社会发展现状的制约,受到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的挑战,也受到“文革”运动的影响。但是,引发并持续推动知青上山下乡,起根本作用的仍然是当时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状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45

主题

2849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3111
 楼主| 发表于 2021-12-7 12:18:29 | 显示全部楼层
50-6.webp.jpg

  四、结束于上世纪80年代初期

    1978年12月10日结束的全国知青工作会议,顺应发展趋势,主动调整政策,及时改进作法,把工作重点逐步转移到以安置知青回城就业的轨道上来。作出这些顺乎民意的重大抉择,离不开粉碎“四人帮”以后国家的政治社会环境,也离不开当时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实际状况,其中以下几条是至关重要的。

    召开一次历史转折的重要会议。粉碎“四人帮”以后,知青上山下乡在调整中发展。1978年12月,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夕结束的全国知青工作会议,确定了一系列从根本上解决知青问题的政策措施,其中有两项格外引人瞩目:一是一般的县城和小集镇非农业口的中学毕业生,矿山、林区和分布在农村又有安置条件的企事业单位的中学毕业生,不上山下乡;有安置条件的城市,即毕业生人数和就业能力大体平衡的,也可以不动员上山下乡。二是在统筹安排和解决下乡知青回城的工作中,对于1972年年底以前下乡插队的老知青要优先安排,从1979年起,两年内基本解决。“少下多留”“定期收回”,特别是“逐步做到不搞现在这样的知青上山下乡”,成为会议的最大“亮点”。这标志着在中国大地持续20多年的知青上山下乡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转折。

    创造一个就业安置的良好环境。知青问题实质是个就业问题,而就业问题,归根结底又是个经济问题。知青问题的根本解决,是在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指引下不断推进并实施的,也与当时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及其良好的外部条件紧密相联。这里有一组数据:1977年,全国工业总产值比上年增长14.6%,财政收入扭转了连续3年完不成国家计划的状况;1978年工业总产值又比上年增长13.5%,粮食产量突破6000亿斤,超过历史最高水平,(17)国内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11.7%,(18)一批重大工程项目建成投产或开工兴建,全国交付使用的职工住宅面积比上年增长33%,整个国民经济出现了多年来没有的可喜形势。(19)与此同时,全国城乡改革启动、产业布局扩大、就业政策拓宽、安置门路增多,为解决知青回城就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良好环境和条件,在1977年知青调离农村103.01万人的基础上,1978年达到255.32万人,增长1.48倍。贯彻全国知青工作会议以后的第一年,即1979年调离农村的知青更达到395.39万人,比前两年调离农村的总数还多37.06万人。(20)没有良好的政治、社会和经济环境作支撑,是不可能水到渠成解决知青根本问题的。

实施一项善始善终的总体规划。1965年8月,按照中央的部署,中央安置领导小组编制了从1966年至1980年的15年上山下乡安置规划。从此时算起,一直到1980年9月中央明确提出“能够做到不下乡的,可以不下”,宣告上山下乡即将结束时为止,全国上山下乡推进实施的时间刚好15年。这看似一种巧合,但却是必然的反映。从编制规划的角度看,可能谁也没预料到“文革”运动的爆发及这期间掀起前所未有上山下乡高潮的状况,虽然其实际运行轨迹与原本“规划”相比有着不小的偏差,特别是没有像原来设想的那样平稳均衡地推进,但其总体趋势、发展模式并没有脱离“规划”确定的基本框架,而且在时间上也是这样高度的吻合,这不能不感叹当时规划制定者和决策层的高瞻远瞩。无独有偶,1973年7月国务院制定出《1973年到1980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初步规划草案》,1978年12月中央决定在两年内优先解决1972年年底以前下乡知青回城安排的问题,这些时间接点都确定在1980年,这也不能不说这与决策层当时的主动预判,以及与前期“规划”相衔接与延续,有着极大的关系。还有就是下乡人数也有惊人的接近,按邓小平总书记当时预测每年下乡100万人计算,(21)15年应为1500万人,加上1962年至1966年实际下乡129.28万人,全国应下乡人数为1629万多人,与后来全国实际下乡人数1776万人相比,相差仅150万人左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45

主题

2849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3111
 楼主| 发表于 2021-12-7 12:19:30 | 显示全部楼层
50-7.webp.jpg

      综上所述,任何政策都有一个产生、发展和结束的过程,都与当时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密切联系,并受其影响和制约。知青上山下乡政策亦是这样。它在新中国的特殊历史时期,特别是在国家“一穷二白”面貌需要改变的条件下产生,在加强农业基础、充实农业第一线的状况下兴起,在“文革”期间的特殊背景和环境中发展,在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结束。这一运行轨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政策要随着实践的发展和认识的深化而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也反映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实践的客观进程。同样,在当今探索实践的接力发展的新的历史起点上,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仍然成为一大批有志青年的自觉行动,这也必然会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进程中谱写出新的篇章。


        (作者孙成民,系四川省社科院知青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曾于1969年至1978年在四川省开江县红岩公社插队落户。本文刊于《毛泽东思想研究》2017年第1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45

主题

2849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3111
 楼主| 发表于 2021-12-12 10:49:3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月雅湖 于 2021-12-12 10:50 编辑


52-.webp.jpg

    五十年、1800万,知青历史是一首悲壮的歌,更是一首不屈的、充满理想主义、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的歌。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一代知青在黑土地、红土地、黄土地、绿草原上挺起了共和国的脊梁。我们有理由为此自豪,在自己的履历表上写上“拼搏进取”四个大字;在共和国的纪念碑上刻上“一代豪情”四个大字。
一段难忘的岁月,知青岁月;一种永远的情结,知青情结
  国际上对中国知青的研究已有一段时间,在中国,随着越来越多的老知青退休赋闲,整理和记录上山下乡历史一定会成为他们关注并积极参与的事情。
    即使当年的知青进入老年,仍然会是视野和心胸最开阔的一代,也是仍然抱有理想主义的一代。
    一个特别的时代,给了我们这代人一段特别的经历,一段特别的人生让我们有了一个历史进程中的个性标记——这就是“知青”。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45

主题

2849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3111
 楼主| 发表于 2021-12-12 10:51:54 | 显示全部楼层
      芸芸众生,弹指一挥间。知青的经历让这一代人刻骨铭心,有着无法抹去的记忆,在许多知青的身上留下了深厚的知青情结,尤其这一代人已逐步的退出社会,成为边缘的一代,会更加怀念青春的时光,而这种情结会随着时间越发的深厚。
  这一代人中不乏姣姣者及经过奋斗取得成就的知青,也不乏因不平凡的经历受到了影响的许多人,但大家同属知青,有着平等的概念。
      所以无论地位的高低,无论财富的多少,大家总能真挚的聚在一起,共同的举起酒杯或者同饮一壶清茶,同时有着叙不完的情、说不完的话,这就是真正知青的内涵,是许多人无法改变的知青信仰,也是对知青最现实的写照。
    一段难忘的岁月,就是知青岁月,一种永远的情结,就是知青情结。
       四十多年过去了,我们已不再青春,我们的容颜已没有了年轻时的痕迹,但我们的内心被时代定格为“知青”的情结却永远无法改变,那是我们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
       四十多年来值得我们这一代人珍惜的不多,但如果有人这样问我:我有什么东西值得特别的珍爱,那就是沉淀在心底里的东西——“知青情结”。知青情结是我们这代人青春岁月的未了情。
  如今,在那场现在评说存在着是是非非的上山下乡运动中,我们不在意是否青春无悔,只希望能有人正视我们的经历,尊重这段历史。
      我们希望当有一天“知青”成为历史之后,能得到有心人善良地抚摸,能够去感受到它的温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45

主题

2849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3111
 楼主| 发表于 2021-12-12 10:54:35 | 显示全部楼层
52-2.webp.jpg
知青,我们要在怀旧中新生
    四十多年过去了,我们知青已不再年轻。曾经揪扯着亿万人心扉的上山下乡运动,也逐渐远去,成了被许多人淡忘的历史。可是我们不愿这段历史被人忘记。因为它是我们用青春与激情、用汗水与泪水,甚至是用鲜血与生命写就的;我们这一代,为此付出得太多了。
    一句口号改写了一代人的命运
    还记得那些年,火车鸣着汽笛,载着我们这些带着青春的激情与热血,带着对前途的理想与憧憬、无知与懵懂的青年开始了人生的新起点。
    我们踏上了遥远而陌生的土地。豆蔻年华的我们来自四面八方,一起在这里留下了奋斗的足迹、汗水和青春。我们也在这里第一次了解生活,第一次懂得了人生。
    我们苦过、乐过、哭过、笑过;青春和追求,岁月和生命,希望和憧憬,欢乐和眼泪,苦难和艰辛,汗水和鲜血,光荣与梦想伴随着我们成长。
    曾经有过的辉煌,曾经有过的苦难,都化成了笑容和泪水,构成了我们知青生命的底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45

主题

2849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3111
 楼主| 发表于 2021-12-12 10:55:33 | 显示全部楼层
苦难给我们留下散碎的财富
    在乡村风霜雨雪磨砺的几年中,炼就我们随遇而安的生存能力、强健的筋骨和体魄。其中最重要的,也许当属知青们几乎无一例外的坚韧顽强的性格。
    我们可以自豪地说,知青是最能吃苦的一代,是最能忍辱负重的一代,是最具承受力的一代,也是最有韧性的一代。
    岁月消逝,而这些宝贵的品质,沉积在我们体内。我们看不见它的存在,但它却总是在我们需要它的时候,呼之即出。
    面对返城后陌生的城市和急剧变化的新时代,每一步都是从零开始。无论求学、谋职、下岗后再就业、远赴海外留学深造、驰骋商海创业——那种唯独知青们才能拥有的顽韧性格和坚强意志,几乎是我们唯一的资本金。也算是我们在青春时期倾其所有地投入之后,在后半生收获了微不足道的几分薄利。
  过去是我们说不完的话题
    知青,是怀旧的。每个知青都会讲一些当年的故事。对我们来说,只要一提起知青生活,便能立刻把我们带回到青年时代,带回到广阔天地。
    虽然在历史的长河中,那个年代已成为过去。但随着岁月的流逝,这种扯不断的情结还在千丝万缕地缠绕着我们,并且越来越近。它如同一坛老酒越酿越浓,终于从封不住的盖子里飘溢而出。
    因此,我们当中越来越多的人,写下了自己40多年前亲历的真实。把笔下的文字还给时间。把逝去的时间留给历史——每个人都是历史的见证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45

主题

2849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3111
 楼主| 发表于 2021-12-12 10:56:59 | 显示全部楼层
52-4.webp.jpg
珍惜当下才是获得新生
    我们这一代人,当年的热血青年,如今的花甲之年,从青春岁月的无数憧憬和梦想,到夕阳暮色的沉静和淡然,埋怨命运的不公在此刻再说仿佛已经有些多余了……
    没有谁能阻挡历史的发生。而慢慢变老的我们,也不可能从追忆这段历史中得到什么补偿。
人生,就是这样,只有回不去的过去,更有想不到的未来。所以,这一刻的生活才是最真实的一切,过好每一天,前方或许有更美好的40年!这才是我们需要的“新生”!
    真诚地祝愿所有知青朋友们,能在怀旧中新生。


    (来源宁林、编辑大义;转摘自《中国梦知青情》公众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