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民 发表于 2022-12-2 13:11:35

代发晓笛兄的《笛声三》分享给朋友们(十)忆福前线铁路文艺宣传队

  “祖国大地春风吹,跃进红旗映朝晖,毛主席绘宏图,三江平原铺铁轨,党中央发号令,修建铁路到边陲……”每当我唱起这首气势磅礴的《福前战歌》时,心中就会感慨万千,思绪把我带回到了那个激情燃烧的火红年代。  1974年夏天,国家决定自福利屯至同江县的前进镇,修建一条243公里长的全国第一条支农铁路,名曰“福前线”。一声号令,合江地区(现为佳木斯市)十余个县优秀的南北知青和铁路工人,纷纷打起背包,满怀豪情从四面八方赶到福利屯参加铁路建设的大会战,他们住帐蓬、吃粗粮、战风雪、斗严寒、顶酷暑、驱蚊蝇,在荒无人烟的草甸子上安营扎寨。挑土篮、筑路基、架桥铺轨接银线,一砖一瓦建车站造货场,谱写了一曲人生拼博的壮丽凯歌。我作为这条铁路当年的建设者之一,每每想起那激动人心的日日夜夜,心中油然会生起一种自豪感。这条铁路历时三年多建成,倾注了南北知青和铁路工人们的汗水、鲜血和青春活力。几百名浙江知青参加了这个宏伟工程的建设。他们的业绩在这波澜壮阔的人生历程中理应写上不可忘怀的一笔。  同年7月初,哈尔滨铁路局福前线铁路工程指挥部来我下乡的汤原县从知青中招聘演员,打算成立铁路文宣队。我擅长吹笛,曾参加过县里的文艺汇演,县文化馆老师推荐我去面试,我演奏了一首流行的《扬鞭催马运粮忙》独奏曲后被选中。经体检合格后,我和从汤原、富锦等县特招来的十余名文艺骨干都分配在福前线铁路材料厂,地点在集贤县福利屯的沙岗镇。  福前线铁路工程指挥部下属有:铺轨队、桥梁队、架线队、基建队、工程队、电化队、机管站、材料厂、指挥部机关等十余个单位,共有干部、职工3千余人,指挥部机关就设在福利屯。我一下子从挣工分无保障、每天要干十几个小时农活的知青,跃升为“旱涝保收”,每月66元工资的“准工人”后,这在当时不算低了,兵团、农场知青每月才32元呢!工作八小时,还有医疗和劳保用品等等。我很知足了,心想一定要好好干,争取早日转正。  我们材料厂是铁路施工物资供应单位,厂内有铁路专用线通达。每天都有木材、水泥、钢材、片石等车皮源源进厂。文宣队员都被照顾分配在后勤排上班,我们平时干一些较轻松的活儿,像在制材车间加工圆木,整理仓库,当当保管等。很少干装卸货物的累活。需要演出时,才脱产排练节目。  8月中旬,指挥部向下属各队发出“国庆”前要组织一次全系统文艺汇演的通知,我厂领导对此非常重视,迅速组建了一支精悍的文宣队着手进行创作。我厂文宣队可谓人才济济,个个身手不凡。年轻人朝气蓬勃,唱唱跳跳,每天总是曲不离口,琴不离手,连走路都带着舞蹈动作呢!我们每天早晚利用食堂的场地或厂区外的苗圃吹拉弹唱,吊嗓音、压腿练功,加紧排练。演出前还脱产了半个多月。  来自富锦县的张焕录,拉得一手好板胡,曾参加过黑龙江省的文艺会演,他拉的《公社春来早》欢快热烈,抑扬顿挫,妙趣横生,充满田园气息。女声独唱来自汤原的李河淑,是位朝鲜族姑娘,高高苗条的身材,头梳两条长长的辫子,她的歌声甜美高亢,字正腔圆,颇有专业水平。拉手风琴的金显学同样是来自汤原的朝鲜族知青,他勤学苦练,指法娴熟,拉起《我为祖国守大桥》的独奏曲,让人听得如痴如醉。他与李河淑一唱一拉,配合默契,人称“黄金搭档”。在一天晚饭后,我们在苗圃各自练曲,他突然灵感大发,一曲3/4拍朝鲜风格的欢快优美旋律,在他琴声中流淌出来,他请大家暂停练习,马上拿出纸笔,把曲谱记下,后由叶晓龙填词,歌名叫做《边疆在欢笑》。交由李河淑演唱后,非常成功,在指挥部文艺汇演中,一炮打响,荣获表演奖。女演员孙秀玲,活泼可爱,人称“假小子”,她自告奋勇既当导演,又当舞蹈演员,还能自编相声与男队员一起合演,是个文艺多面手。拉二胡的李联永也是来自富锦,平时他经常拉空弦苦练基本功,《喜送公粮》独奏曲在他手里拉得炉火纯青,深受观众欢迎。打扬琴的王富山,很注重基本功练习,他可以用一块红布蒙上琴弦,熟练地打击出行云流水般的琴声。男声独唱的张文武,长得英俊帅气,文武兼备,他能写一手好诗,还善于演唱李双江的《我爱五指山,我爱万泉河》的男高音,同时也会来几下少林武功。舞蹈演员王秋梅身轻如燕,基本功很好,明眼人一看就知道受过专业训练。文宣队的小妹王雅杰,小巧玲珑,典型的瓜子脸,樱桃嘴,柳叶眉,不但人长得美,舞跳得好,而且性格温柔,还有一副善良的热心肠。她经常抽空帮我们男队员洗衣被,颇受大家的喜爱和呵护。杭州知青罗星明,不但手风琴拉得好,舞也跳得棒,还能作词写曲搞创作。拉大提琴的同江县知青孙中华,人称“幽默大师”,经常笑话连篇,往往使人听得忍俊不禁。我们的文宣队就是由这样一支多才多艺人才组成的坚强的团队。  1974年9月23日,那是一个秋高气爽的好日子,指挥部在建设兵团十八团团部(即:当时友谊农场)的大礼堂里隆重地举行了各单位的文艺调演。我厂共有12个节目参赛。  材料厂的文宣队果然不负众望,大家以饱满的精神,较强的阵容,亲密的团队精神,精湛的演绎而一举夺魁,集体荣获文艺汇演第一名。每一个文宣队员都奖得一本盖有指挥部工会公章的《战地新歌》第三集。《志在福前创新业》的说唱表演荣获创作、表演双重奖,还有女声独唱《边疆在欢笑》同时荣获表演奖。桥梁五队的文宣队队长是由宁波知青何大磊担任,他集编导、演员、演奏于一身。他创作的器乐合奏《工地夜战》,充满激情,旋律跌岩起伏,高潮迭起,演绎出铁路工人在挑灯夜战的桥梁建设工地上你追我赶、火热劳动的场面,赢得了满堂喝彩。而他根据食堂的炊事员姑娘们怎样排除困难为工地的施工人员送饭的情节,创作的《送饭路上》舞蹈更为出色,荣获指挥部最佳创作奖,还有文艺调演优胜奖等。  由于成绩卓著,同年11月,福前线铁路工程指挥部文艺宣传队正式成立,地点就设在我们材料厂,排练的场所是简陋的帐篷。全队有三十余人,基本上是清一色的南北知青,年龄均在二十岁上下,女队员约占三分之一,艺术上均有一技之长,不少人还一艺多能,有的已达到专业水平。我们文宣队员每天6点钟起床,洗刷后,6点半就在材料厂食堂前的院子里集合,绕厂跑步几圈,进行严格的半军事化训练。然后各自在苗圃树荫下进行吊嗓子,压腿,练琴等基本功练习,七点半吃早饭,八点钟后开始正式排练。我们乐队演奏的曲子,都是分谱配器,严格按要求演奏。大合唱也是按男、女声、高、低音分四部和声演唱的。  “铁老大”也真够阔气,一下子花了1万余元(在当时是巨资了)购置了乐器、服装、道具等。每位队员均发了一套灰“的卡”制服,内发白“的确凉”衬衫一件,以作演出服。中西乐器大部齐全。我在乐队以吹笛和唢呐为主,偶尔也参加大合唱。演出节目大部分是自己创作的,如:《福前战歌》(由敬国维、金海腾等人作词,莫凡作曲),该组歌由:“喜讯迎春”、“打起背包就出发”、“欢腾的工地”、“劳动号子”、“筑路队进山来”、“架线姑娘心向党”等六首歌曲组成,分别有男、女声、独唱、领唱、合唱等,反映铁路工地热火朝天的劳动场景和群众喜闻乐见的节目。现在回忆起来当时演出的节目,有:独唱、独奏、器乐合奏、男女声二重唱、山东快书、天津快板、京剧样板戏选段、舞蹈、表演唱、曲艺、相声、湖南花鼓戏、东北二人转、魔术等,整台节目要演两个多小时。其中,组歌《福前战歌》曾荣获哈尔滨铁路局文艺汇演优胜奖。  我们的任务是为第一线施工队服务,给工地的建设者送去精彩纷呈的精神食粮,给工人们带去欢乐和笑容,也给文化生活贫乏枯燥的特殊年代注射了一支兴奋剂。尽管到工地演出条件较差,设施简陋,没有舞台,没有灯光和布景,有时在食堂,有时在帐篷里,夏天则在露天以蓝天做布景,以大地为舞台。大家毫无怨言,演员们个个精神饱满,一丝不苟认真地表演。观众更是聚精会神地观赏,它丰富了职工的业余文化生活。演出后,不少工地同志会来到后台与我们演员握手致谢,祝贺我们演出成功,这使我们非常欣慰。有一张照片是在材料厂演出的一景,在晚霞下,工人下班饭后他们或坐在工地的木堆上,或就地站立观看我们露天演出《铁路工人多豪迈》的表演唱。1975年1月,全国四届人大会议在北京胜利闭幕。喜讯传来,我们无不欢欣鼓舞,福前线指挥部文宣队,闻风而动,冒着严寒,敲锣打鼓,开着宣传车上街到福利屯宣传演出。  在福前线铁路文宣队期间,通过文艺形式在给工地人们带去欢乐的同时,也给自己带来了无限的乐趣。它陶治了我的情操,提高了我的“笛艺”水平,使我对音乐艺术有了更深的认识和理解。这段经历与蜿蜒的福前线铁路交相辉映,在我的人生旅程中留下了闪光的一页。                    发表于《宁波知青网》文选《足迹》2008年4月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代发晓笛兄的《笛声三》分享给朋友们(十)忆福前线铁路文艺宣传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