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民 发表于 2022-6-5 18:52:11

关于二六市的话题

本帖最后由 觉民 于 2022-6-5 19:00 编辑

  前几天,我组织了一次回访二六市的知青活动,许多朋友对二六市这个地名很陌生,也有一点好奇。我想,这是一个我下乡务农、生产生活了十年的地方,有义务宣传一下这块土地。所以,把我的好友--原同一生产大队现在的知名作家叶龙虎先生《姚东古韵》一书的书稿要了来,既算是对我们的第二故乡的宣传弘扬,也让这儿的朋友们分享一下叶龙虎先生的佳作。我想,这也是传播地方文化的一项善举,希望朋友们能喜欢。
作者简介:叶龙虎,男,浙江余姚人,大学学历,中国注册会计师,高级会计师。著有《故土乡情》《过去的时光》《家乡的小河》《湖塘旧影》《姚东古韵》。现为余姚市社科院独立研究员,余姚市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理事,宁波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

觉民 发表于 2022-6-5 18:55:01

序 一
缪正刚
叶龙虎先生送来《姚东古韵》的书稿,嘱我作序。说实话,
作序对我来说还是平生第一次,但是因为平时经常拜读叶先生
的文章,且文中所描述的已经渐行渐远了的古村、老街、古宅等,
又常常唤醒我儿时的记忆,显得格外温馨。所以,我还是怀着
忐忑不安的心情,接受了叶先生的邀请。
《姚东古韵》收集了关于三七市、丈亭、陆埠、河姆渡、大
隐等姚东五镇的古村故事。这些都是叶先生历年来发表在各级
报刊上的文章,有的则是从他的《故土乡情》《湖塘旧影》中挑
选出来的。这次《姚东古韵》的出版,弥补了我市对姚东五镇
乡村历史描写的欠缺。
姚东五镇是一块在人文意义上颇有些尴尬的地方。因为旧
属慈溪,由于县域沿革的原因,长期为余姚史界所淡忘。姚东
五镇仿佛没有了昨天。正如一位长者所说,“余姚关注的是历史
的余姚,而慈溪关注的又是现境的慈溪。”这就造成了如浒山、
横河等地的史料,余姚和慈溪重复写;而对于姚东五镇,慈溪
放弃了而余姚又苦于缺少历史资料无从着手。
姚东五镇是一块美丽、富饶的土地。这里有老街、古村,
·1·
姚东古韵——古村故事
有小桥流水人家,也有过像胡界大宅、钱家大院这样的九进十
明堂。这里有不负农人作稻粮谋的广阔田野,众多不乏诗意的
溪河湖泊,更有像叶先生这样的当地作家对故土的追忆与牵挂。
所以,宁波市作家协会主席荣荣说:“不必太担心那种尴尬,被
外界适度的遗忘,也许是一种更好的积淀和过滤,让那些真正
经得住时间洗涤的历史在流淌的血液里回响。”是的,即便是再
尴尬的地方,也是大千世界的缩略,也有像井头山遗址一样有
着八千年文明的传承。
写家乡,作者生于斯长于斯,自然是如数家珍。从他的字
里行间,可以真真切切地触摸到姚东五镇。在《家乡的老街》中,
他的文字里弥漫着暖融融的情味,记忆如水流一样纯净自然,
就像黎明时集市里的喧腾、黄昏时屋顶上袅袅的炊烟。这不仅
仅是作者的老街,也是包括我在内的许多人心中的故乡和童年
的符号。尤其当我读到作者对二六市曾经的街市的描述,我仿
佛又回到了从前。年少时,我经常跟着祖父赶市,那些各具小
镇特色的店铺,以及当年集市的场景,有一种既熟悉又朦胧的
感觉,脑海里尽是老街市日时热闹的情景,是那么的亲切,我
对老街的感慨、对祖父的怀念之情也油然而生……
一般而言,人都会有重返故园的冲动,像所有重返故园的
人一样,接下来便是怅然若失:老屋已经坍塌,小河已经填埋,
昔日稻浪滚滚的无垠的田野,变成了钢筋混凝土的堆积。在《走
进西笆》中,叶先生从古宅的建造年月,建筑布局以及最具特
色的马头墙等,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我回到了早已走远
了的童年时代。曾经住过的老屋,虽然已经被改造,但轮廓还在,
还能“记得住乡愁”。《最忆是丈亭》,作者通过三进丈亭写出了
历史的变迁和他命运中的几次转折。“前几天走进久违的丈亭,
发现老街真的老了,寂寞地躺在冬日的阳光下,没有一丝生气。
青砖黛瓦、空斗隔墙、木门槛、排门板和二楼屋檐下、窗沿上
·2·
序 一
那些醒目的‘文革’时期的标语,给人一种时光停滞的感觉……”
如果不是对家乡有别样的感情,怎会有如此心痛怜惜的感觉?
我们身边的土地,原来如此厚重。古镇、老屋、人物、地名,
以至于田螺山、井头山,一不小心,就跟中国的文化史沾上了边。
从作者的字里行间,可以读出作者的怀旧情结和他对流逝事物
的一份豁然,以及他对于家乡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追思。如《魏
英故里魏家桥》中的魏英、《董杏芳与董义庄》中的董杏芳、《十九
都李家》中的李思浩、《叶家湾的故事》的叶志康,甚至还有《老
街的市日》中的作者的祖父上街时的身影……读着读着,就被
作者那种浓得化不开的故乡情结所感染。
回忆是一种幸福,尤其一个人到了一定的年龄。“最初的
候车室,是一间十几平方米的小屋,门口就是站台,票房在站
台下的路边,是工区的小房子的一个小窗。站长兼售票员姓孙,
瘦长的个子,据说是随解放军南下的支前民工,上世纪的 50 年
代初就被安置在这个小小的车站,一直干到退休才回苏北老家。”
这是作者在《叶家站》开头的一段描述。这个早已被时代废弃
的铁路小站,如此立体地再现在他的笔下,此情此景,使得熟
悉这一方水土的人们(当然也包括我本人),很容易地“被唤起”
对乘火车远行、对往昔生活的诸多记忆。
叶先生是有心人。对于这块他赖以成长的土地,他以不尽
的留恋和赞美来予以回报。他有意识地围绕家乡,像一个老农
在耕作土地那样展开他的文字,我仿佛跟随他走进了时光隧道,
在几百年前的老街流连,看一千多年前的鸡鸣湖乃至鸡鸣浦的
潮涨潮落。对于家乡的历史底蕴,作者自如地利用历代的地方
志、家族宗谱等史料,用不失活泼的文字给出了证明,并在历
史和现实中,生动地穿插了他个人独特的人生记忆。作者的写作,
努力让地缘还原、让记忆永驻,其中的许多故事,都可以被看
作是弥足珍贵的“文字老照片”。相信将随着传统意义上的乡村
·3·
姚东古韵——古村故事
的消失,作者的文字会越来越闪耀出其中的灼灼光华。眼前的
一篇篇文章,就如一份份坚实而完备的档案。所以,这本《姚
东古韵》,既是一本普通的散文集,又是一本厚重的具有文献价
值的人文著作。
普米族诗人鲁若迪基有句诗:天空太大了,我只选择头顶
的一小片。河流太多了,我只选择故乡无名的那条。作者也正
是秉持这样退守而求细微的姿态,默默地守望“姚东五镇”,将
家国情怀精缩成触手可及的一街、一巷、一桥、一渡、一宅,
而这种坚实地拥有生活的本真姿态,正是作者赢得各界叫好的
缘由。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叶龙虎先生以一篇篇薄薄的文章,
激起许多人深重的思乡、怀乡、知乡、爱乡之情,其文字里深
藏着的人文力量,是十分深刻而富有意义的。
是为序。
(作者为余姚市政协副主席、农工党余姚市委主委)

觉民 发表于 2022-6-5 18:56:00

序 二
朱建梁
姚东旧时属慈西。1954 年 10 月 15 日,因粮棉规划调整划
归余姚。她东邻江北区、海曙区,南连四明山,西止于陆埠溪(旧
名兰溪)、跨姚江、过咸池到凤山街道的桐湖浦,北靠翠屏山与
慈溪市接壤。整个地形象一只玉盘,镶嵌在浙东的大地上。
从卫星地图上看,杭甬运河(姚江、慈江)像玉带飞舞。
萧甬铁路、甬梁公路、古乍公路、甬余公路等东西贯通。杭甬
高速公路、杭甬高速铁路、胜陆高架公路,给姚东大地带来了
现代气息。高铁、汽车川流不息,轿车进入了家庭,把现代文
明注入到每个乡镇、每个村落、每个家庭。如果没有人挖掘这
些村落的前世,作为游子就没了乡愁,找不到回家的路;作为
长者就丢失了儿时的乐趣和青春年华里的激情岁月;作为青年
一代,将不知道他(她)们从哪里来,不知道他(她)们的祖
辈在姚东大地辛勤劳作、改造自然、耕读传家所留下的一串串
难以磨灭的脚印。眼前的这本《姚东古韵》,就是为了弥补这个
欠缺,为我们留下值得回忆的古村古韵,也为我们留下一个个
美丽动人的故事。
我《朱氏宗谱》中多处提及姚东,祖上曾经在太平湖畔留
下过足迹。我参加工作以后,又先后在三七市镇云山村、丈亭
·5·
姚东古韵——古村故事
镇政府、凤山街道工作过,跑过姚东的山山水水,走过姚东的
村村落落,我与姚东有割不断的联系。因此,我对叶龙虎先生
描述的那些古村并不感到陌生。水有源,树有根,乡村永远是
我们的根基。我看过作者的《故土乡情》《湖塘旧影》,是他的
文章,使我们这些在基层政府部门工作的同志,对工作地的乡
村有了更立体、更全面、更深入的认识。
山水湖田草海是生命共同体,对于地球来讲是大系统、大
循环。而对于姚东这个小玉盘来说是个小系统、小循环。对于
作者来说,最难忘的自然是这块土地的前世今生。姚东大地属
于姚江平原,她的南北两边是四明山和她的余脉,在作者的笔下,
山有鸡鸣山、虎胛山、田螺山、大霖山、龙山、五马山;岭有
倒爬岭、谢家岭、黄婆岭、杜湖岭、骑跨岭、桐岭;岙有相岙、
剡岙、半岙、陆家岙、车厩岙、杜徐岙;溪有渔溪、金溪、石步溪、
大隐溪、白岩溪、蓝溪;湾有叶家湾、丁家湾、张家湾、湖田湾;
桥有官桥、五马桥、魏家桥、洪桥、仓基桥、浪墅桥;渡有城山渡、
河姆渡、车厩渡、郑家渡、郭姆渡、虞公渡。山里的山货、田
园的作物、水里的河鲜等,需要交易的集市有渔溪市、湖塘下
市、三七市、大隐市、黄墓市、车厩市、蓝溪市等;而古时候
的善男信女祈福的去处就有芦山寺、金绳寺、鸡鸣寺、云会寺、
白岩寺、开寿寺等,作者娓娓道来,向你展示了一幅幅历史的
画卷,作者描绘的地形地貌、山川河流、古村老屋、人物故事,
如身临其境,又栩栩如生。
道不尽的古韵还有:越王勾践于此置厩,停车秣马,遗迹
犹存。大学士吴潜为了兴修水利的“一片忧晴忧雨心”让后世
敬仰。九龙山麓的董黯汲水奉母是汉代的孝子;虎胛山上的张
无择为父庐墓二十年是唐代的孝子;鸡鸣山下的孙之翰“母疾
革刲体取肝为粥以进”是宋代的孝子;后窑山上的钱秉虔十四
岁万里寻父是清代的孝子,正是因为这块土地民风淳朴、孝子
辈出而被称为“慈溪”。还有朱梁贞明间的罗甫迁居芦江,教以
·6·
序 二
礼敬,讲学、务农,蔚成善俗,后人遂改芦江为罗江。道光初年,
石步安雅堂叶俊秀祖孙三代率先建成叶氏义庄,官府建“义行
坊”给予表彰;道光十五年,后新屋承志堂董杏芳父子随即建
成董氏义庄,官府建“乐善好施坊”予以嘉奖,从此,上、下
义庄之美名流传至今。乌桕树下的孙基永懋迁致富不忘造福乡
里,创建桕村学堂,捐资庆安会馆,参与云华堂以及乡间的造
桥、修路、建凉亭、置义渡等诸多善事,是当地乡绅的一面旗帜,
也为百年以后那些先富起来的人树立了榜样。作者追寻的历史
长河中的每一个人物、每一段故事、每一处遗存,经过他翔实
的记录、可信的推理、认真的考证还原,完整地展现在我们的
面前,让人难以忘怀且回味无穷。
叶龙虎先生是土生土长的老姚东。说实话,我心中的姚东
与他描写的姚东,是有差距的。我虽然曾经在姚东工作过,多
半是来去匆匆、浮光掠影,所见所闻有一定的局限性。而作者
却不同,长期的耳濡目染,使他看到的姚东、感受到的姚东比
我要丰富得多、细腻得多、生活化得多、个性化得多,因而也
就鲜活得多。不仅如此,叶先生还熟悉姚东民间的许多口头传说、
故事、风土人情,尤其是那些鲜为人知的传闻趣谈、故人旧事,
这些都是他在长期的日常生活中从长辈老人那里听来的、聊来
的、掏来的。叶先生是一个有心人,平时碰到那些他觉得有意
义的故事,他随手就记了下来,日积月累,经过自我体验的发酵,
于是就酿成了这本让人爱不释手的《姚东古韵》。我可以毫不夸
张地说,《姚东古韵》是《溪上遗闻录》的现代版,它弥补了地
方志、地名志、族谱鲜活的一面。
趁叶龙虎先生的《故土乡情》《湖塘旧影》的精选本《姚东
古韵》的出版,我写了这篇短文,一是表示向叶先生祝贺,二
是作为本书的序引文,为广大读者溯源。
(作者为余姚市民政局副局长)
·

觉民 发表于 2022-6-5 18:56:31

目 录
序 一…………………………………………………………… 1
序 二…………………………………………………………… 5
走进三七市…………………………………………………… 001
金川的前世今生……………………………………………… 005
五马桥的记忆………………………………………………… 009
家乡的老街…………………………………………………… 014
叶家大屋……………………………………………………… 019
石步与金绳寺………………………………………………… 024
石步叶氏与鄞县史氏………………………………………… 028
叶家湾的故事………………………………………………… 032
曹家花园……………………………………………………… 036
大园地的前世今生…………………………………………… 041
湖塘下旧事…………………………………………………… 046
魏英故里魏家桥……………………………………………… 050
寻访相岙……………………………………………………… 054
· 01 ·
姚东古韵——古村故事
董杏芳与董义庄……………………………………………… 059
大池头古村…………………………………………………… 063
阮家古村……………………………………………………… 067
官桥陈氏旧事………………………………………………… 072
石步古村……………………………………………………… 077
雨中登倒爬岭………………………………………………… 082
田螺山与鸡鸣湖……………………………………………… 086
岭缺头………………………………………………………… 091
小镇祝家渡…………………………………………………… 095
走进西笆……………………………………………………… 100
鸡鸣山下……………………………………………………… 104
抗战时期的二六市…………………………………………… 108
叶家站………………………………………………………… 112
钱家大院……………………………………………………… 116
湖塘小学……………………………………………………… 120
明德观………………………………………………………… 124
从二六市集市说起…………………………………………… 129
老街的市日…………………………………………………… 133
张无择与独山村……………………………………………… 138
虎胛山下的无择浦…………………………………………… 142
大霖山上阳觉殿……………………………………………… 145
从剡岙的石人石马说起……………………………………… 149
相约去爬山…………………………………………………… 154
车厩山中……………………………………………………… 158
万隆老屋……………………………………………………… 162
· 02 ·
目 录
潘家大屋……………………………………………………… 166
洪桥头旧事…………………………………………………… 170
官桥古村……………………………………………………… 174
叶志康与“四份头” ………………………………………… 178
史嵩之为何魂归车厩………………………………………… 182
芝林白岩溪…………………………………………………… 186
泾浦楼家……………………………………………………… 190
甲第世家浪墅钱……………………………………………… 194
芦山寺和妙善大师…………………………………………… 197
走访童家古村落……………………………………………… 201
乌桕树下……………………………………………………… 206
静悄悄的河姆渡湿地………………………………………… 210
罗江的世彩堂………………………………………………… 213
河姆老街……………………………………………………… 217
话说龙山……………………………………………………… 221
疑若武陵入半岙……………………………………………… 225
官房的故事…………………………………………………… 229
通天岭下……………………………………………………… 233
最忆是丈亭…………………………………………………… 237
胡界的九进十明堂…………………………………………… 241
古老的桐岭…………………………………………………… 246
陆家埠………………………………………………………… 250
五马山下……………………………………………………… 253
十九都李家…………………………………………………… 257
大山深处有人家……………………………………………… 261
· 03 ·
姚东古韵——古村故事
杜徐岙纪行…………………………………………………… 265
话说大隐……………………………………………………… 268
城山渡与古句章城…………………………………………… 272
小岭脚………………………………………………………… 276
五马桥的故事………………………………………………… 281
从继志学堂到罗江小学……………………………………… 285
滔滔姚江说古桥……………………………………………… 289
江水滔滔说古渡……………………………………………… 295
方山京故里考………………………………………………… 303
再说状元方山京……………………………………………… 308
张伟坚和她的父亲…………………………………………… 312
黄墓与河姆渡地名考索……………………………………… 317
罗江地名考…………………………………………………… 323
《嘉德庙碑记》考 …………………………………………… 326
民国闻人陈布雷……………………………………………… 330
庄屋背后的孝子故事………………………………………… 339
后 记………………………………………………………… 343
· 04

觉民 发表于 2022-6-5 18:57:11

走进三七市
三七市,清代的古集市,逢农历的三、五、七、十市日,
旧属慈溪县金川乡。初夏的一天,我又一次来到这个古镇的老街。
“前面就是航船埠头。”陪我走访的老项告诉我,“小时候,
河里停满了准备卸货的百官船,南面的洋浦桥下,还有抲鱼的
小船不断进来。桥堍有一个凉亭,下只角赶市的人过凉亭拐弯
才进入市中心。市日散后,凉亭里还坐满了聊天的街坊。凉亭
的东边靠河,西边是远近闻名的娘娘殿的大门,大殿里供奉慈
航真人、碧霞元君和斗姥元君三位女神。旧时,每逢农历三月
十二日‘老社行会’,先在娘娘殿举行出巡大典,然后去仓屋道
地‘轧阵’,浩浩荡荡的行会队伍要走遍方圆几十里的‘老社’
村落,历时三天,直到三月十四日在二六市明德观道地‘谢荷花’
宣告结束。平日里,娘娘殿传出的钟声,就盘旋在街河的上空。”
老项今年 73 岁了,讲的都是他孩提时的故事。他还说:“对岸
万和道地,市日特别热闹,经常有人来变戏法、耍杂技,我也
因此常常迟到被老师批评。”从老项的话里,我能想像出当年航
船埠头的盛况,仿佛还听见了河里的桨声欸乃。
水是江南古镇的血脉,有水则灵,三七市也不例外。三七
市的街河叫彭王浦,源出石步溪,南流到祝家渡入江。通过五
水共治,眼前的河水很清澈,不时有人来埠头洗拖把,一圈圈
· 001 ·
姚东古韵——古村故事
涟漪,让倒影中的粉墙黛瓦也变得有点古怪。
三七市的老街由直街、中街、后街和河对岸的半边街组成。
直街沿河,北到米行,南过凉亭到洋浦桥堍。主要的市面在中街。
如今,中街的街市痕迹依然还在,二层楼的木屋挤出一条窄窄
的长街,长约里许。显然,中街如今已经败落了。我用目光一
间间地触摸着,想像着曾经的店铺、作坊、酒肆、客栈的模样,
透过木排门,以往的繁华似乎还在。我爷爷在这条街上开过铜
匠店,我仿佛听见了回荡在街屋上空的、我爷爷当年敲打金属
时的声音……我很想找出他的铜匠店的位置,然而 100 多年了,
这样的寻找指定是徒劳的。
从航船埠头转身,右边是一条小河,小河北岸是一条单边
街,俗称后街。街口是旧时的米行。老项说:“这里原来是棚屋,
是专门用来籴米、粜米的地方。”米行与柴行、牛行一样,都是
旧时农村集市中有中介服务的交易场所。作为居间经纪业,牙
行长期经营着粮食、牲畜、农产品和手工业品的说合交易,发
挥着商品流通中的中枢作用。牙人评定货物的价格、质量,司
衡商品斤两,判断银水成色,防止买卖过程中的欺诈行为,对
三七市老街
· 002 ·
走进三七市
买卖双方负责。牙人一般由当地办事公道又略通文墨的人担任,
有的还需官府认证,好比今天的职业资格。三七市集市有牙人,
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三七市当年的繁华。
老项还告诉我,“米行门口原来有一块碑,上面刻着‘勒石
永禁私宰耕牛’两行大字。”用勒石形式保护耕牛,说明三七市的
民风淳朴。在农耕时期,牛是农民的帮手,更何况牛通人性、任
劳任怨,农民把它当作家庭的成员,等它老了,还要给它养老、
送终。那时候,“剥倒牛”的行为是十恶不赦的。老项说,米行周
围是一块热地,后来办过一家螺钉厂,开通公路后还做过汽车站。
我们沿后街向西,不时有“董再思轩”、“董守拙斋”等墙
界走进眼底,胡家是一处闹中取静的古宅。记得妻子告诉过我,
胡宅是她表姐的堂姐家,她年幼时跟着表姐住过几天,女主人“玲
美姐姐”待她可客气了。如今大门依旧,院子里早已物是人非。
胡家向西是楼德润先生的故居。楼先生是当地乡绅、“恒咊”酱
园的老板,一度做过民国政府三七市镇的镇长。
洋浦桥东岸的半边街是万和的产业。老板叶福良是渔溪东
岙人,大名鼎鼎的丈亭陆思圻的女婿,民国闻人陈布雷的外甥
女婿。万和道地周围都是万和的作坊,几乎囊括了当时酿造业
的全部,有酒、醋、酱油、豆腐乳等成品作坊,还有磨坊等加
工场所。“万和”的招牌在当地很有名气,相当于今天的“驰名
商标”。当然“驰名商标”靠的是广告宣传,而当年的“万和”
却是实打实的百姓口碑。如今,半边街大多成了出租屋,“万和”
的招牌早已被人遗忘了。
老项虽然是少小离家老大回,却也乡音无改,他扳着手指
告诉我,他小时候在陈训慈先生(陈布雷胞弟)创办的农泽小
学读书,学校设在药皇殿,每天从市西头穿过后街、步进门头、
当典大屋才到达学校,对这一带再也熟悉不过了。这边是董乾
丰当典、晋生南货,那边是井龙桥、后河埠头、市后庙、择角庙、
· 003 ·
姚东古韵——古村故事
保安桥、荣回桥,说起来如数家珍。他说:“这条路几十年不走
了,印象中的当典大屋有十一间两弄,前后两进,前进后来改
造成公社的办公楼了。步进门头过去有隔河旗杆,现在也没了。
仓屋道地,过去凡是三七市的大型活动都在这里举行。上世纪
50 年代初,三七市的第一场电影《大地重光》就是这里放映的,
看电影时,连河边的大樟树上都爬满了人,那种人山人海的热
闹记忆犹新。如今,仓屋道地虽然已被民居挤没了,但当年旗
杆夹上‘道光丙午科举人叶维藩’十个大字倒还记得十分清晰。”
是的,老项讲的景况全都不见了,只有那棵大樟树依旧挺拔,
想必它是见证了三七市天翻地覆的变化的。
在仓屋的一堵墙下,叶维藩的旗杆夹还堆在一边。叶维藩
是石步安雅堂子孙。安雅堂一门仁义可风。主人叶俊秀商贸起家,
乐善好施。其子叶封、叶仁热心地方公益事业,是当地的善人。
叶封的长子叶维新率弟维之、维翰根据父亲的遗愿,开设义庄,
受到官府的表彰。叶仁除了造福乡里,还为抵御外侮出钱出力。
据清代著名学者徐时栋写的《叶公霁峰先生暨夫人袁恭人六十
寿序》称,叶仁“与同人倡云华堂”,“其他桥梁、道路、祠宇、
寺观以兴修告者,靡岁不有”,当“伦敦之寇(占领)定海(即
镇海),郡中戒严,将募乡军、具舟楫、备器械,用度不赀而费
无从出”时,叶仁率子维藩、维垣、维屏、维祺,捐以数万金,
并“奔走蛟州鸡山之间,亲督造战舰塞海胫”,保家卫国。道光
皇帝为此“特旨赏道衔”。徐时栋是叶仁的女婿,在月湖建有“烟
屿楼”,刻《四明宋元六志》,主纂同治《鄞县志》。叶维藩是叶
仁的长子,徐时栋的妻舅,与徐时栋是同科举人。
行走在这样一座充满了故事、弥漫着江南水乡气息的古镇
里,我恍若窥见了过去的时光。
原载《宁波晚报》2016 年 5 月 29 日 A6 版

觉民 发表于 2022-6-5 18:58:05

金川的前世今生
金川乡,今天的余姚市三七市镇的旧称,旧时习惯称慈溪
西乡。为了传承历史,至今三七市镇还有一条以“金川”命名
的道路。
金川乡之名,尹元炜编纂的《溪上遗闻录》中出现过最早
的记录,“冯氏旧谱云,始祖冕,汉建安(196—220)时官朝散
大夫,避董卓之乱因请外职,除句章尉,遂隐于句章金川乡。”
由此可见,汉代或之前就有金川乡了。冯氏是慈溪望族,史称
金川世家,因世居金川乡王子浦两岸(南宋后其西岸村落称石
人桥)而得名。石人桥村至今有重建的冯氏宗祠,当地冯姓居
民自称是冯兵部后代。经宁波民间文化研究者蔡继承先生考证,
那尊在王子浦西岸站了 800 多年的石翁仲,是南宋礼部尚书冯
世亨为东汉大树将军冯异立的神像。
金川乡所辖的范围,历史上有过多次变动,句章、鄮县、
慈溪直到今天的余姚,无论县级行政区划怎样变化,其隶属的
金川除了乡的辖区有所调整,金川的名字一直使用到上世纪的
60 年代。
笔者考证过历代金川乡辖区的大致范围。据《乾道四明图经》
记载:“(慈溪)唐正元(即贞元,避宋仁宗讳)中(785—805)
为上县,二十一乡。”《太平寰宇记》也说:“慈溪,旧二十一乡,
· 005 ·
姚东古韵——古村故事
今(976—979)四十乡。”所以,唐代的金川乡辖区比宋代要小
一些。唐开元二十六年(738)之前,因为县治不在浮鳖山下,
其东界大致在塔山一带,西界到渔溪,南以后江(现称慈江)
为界,北以翠屏山脉为界。唐开元二十六年以后,南、西、北
界未变,由于慈溪县治设在浮鳖山下,金川乡的一部分成了县城,
东界向西推进了,先到姥婆湖、大宝山一带,在增设西屿乡之
后又推进到王子浦。宋代以后,金川乡辖区比原来大了不止一
倍,《宝庆四明志》记载:“开元二十六年,析鄮县置慈溪,……
贞元中为上县,二十一乡。皇朝并为五乡。”《元丰九域志》也
说:“上,慈溪,州西六十里,五乡。”当年慈溪县的五乡分别是:
德门乡(东乡);金川乡(西乡);石台乡(南乡);鸣鹤乡(北乡);
县城及周边是西屿乡(城关)。西界与当时的余姚县接壤,这是
金川乡最大的时候。这样的设置,一直延续到清末。
在并五乡之后,金川乡的辖区可从有关史志的记录中见到
端倪。据《宝庆四明志》,金川乡辖四里、三村,即云山里、太
平里、大川里、求贤里和太平村、招义村、千金村。另据《延
祐四明志》记载,采用都图制后,金川乡仍沿用四里、三村,
辖二十、二十一、二十二、二十三、二十四、二十五都;延祐
以后除至正时期一度将“都”改为“社”外,直到清末,均沿
用了四里、三村,辖六都。笔者查考了天启、雍正、光绪《慈
谿县志》,因为诸多志书中记载的村落、庙宇、桥梁等建筑和山、
岙、浦、渡、溪等地理地貌大多标有坐落的地址,从中可以了
解明清时期金川乡的分界线,东界在王子浦,下王桥、廿板王桥、
八字桥、石人桥一带的自然村可以佐证;西界在桐溪、桐下湖
东岸。桐下湖庙前、邹家园、咸池一带的村落可以佐证;南到
沿江;北到翠屏山脉。
民国三十六年(1947)绘制的《慈溪县全图》告诉我们,
当时慈溪县的乡镇已增加到二十五个,金川乡仍为其中之一。
· 006 ·
金川的前世今生
在 1949 年以后的十一年间,金川依然作为基层政权的名称,如
1958 年 10 月设置的“丈亭人民公社金川营”、1959 年 4 月改设
的“丈亭人民公社金川管理区”,一直到 1961 年 6 月改称三七
市人民公社。有一个事实应该强调:无论是宋代并五乡之前,
还是民国时期增设乡镇,金川乡的管辖范围不断变化,但金川
乡始终存在,“金川”的名字从未离开过这块土地。
再考证“金川”之名的出处。有两种说法,一说出自云湖
金沙岙的金沙溪。遗憾的是,志书上并没有关于金沙溪的记载。
查光绪《慈谿县志》,元丰之后的金川乡境内,自东至西有洪溪、
姚东古韵——古村故事
金溪、张湖溪、渔溪、陈溪、桐溪,并无金沙溪。西屿乡九都
外四图只有云湖和金沙岙,也没有金沙溪。况且,金沙岙属于
西屿乡。一说出自相岙之金溪。光绪《慈谿县志》说:“金溪,
县西二十里,源出相岙,二十五都内四图。”二十五都属于金川
乡,此说窃以为可以采信。按照《尔雅·释水·水注》的解释,“川
曰谿,出于山入于川为谿也。”金川即是金溪。联想起《宝庆四
明志》说过的“鸡鸣湖在金川乡,昔又谓之仙鸡湖,任侗修筑,
今废为田。”金溪的下游有鸡鸣湖,经贞元九年(793)明州刺
史任侗对湖泊的疏浚,也曾经大而广之,金溪潺潺,湖波荡漾,
滋润着下游的大片农田。湖闸一开,湖水自鸡鸣浦直奔浙东运河,
东流入海。古人将此地称作金川,实在是最恰当不过了。
原载《余姚日报》2011 年 11 月 7 日 7 版

大乌珠 发表于 2022-6-6 09:01:42



作者简介:       叶龙虎,男,浙江余姚人,大学学历,中国注册会计师,高级会计师。著有《故土乡情》《过去的时光》《家乡的小河》《湖塘旧影》《姚东古韵》。现为余姚市社科院独立研究员,余姚市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理事,宁波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

觉民 发表于 2022-6-6 10:03:06

可能是版本关系,发出来的格式有点错乱,过些天再发。

月雅湖 发表于 2022-6-6 10:15:51

知青人才多

觉民 发表于 2022-6-6 11:57:17

本帖最后由 觉民 于 2022-6-6 19:45 编辑

    关于二六市的话题(续)
我得把二六市这方土地的地理位置描述一下,以增进大家的概念。

叶龙虎的书中对二六市有不少的记录和描述,你如细读,一定会有清晰的概念。现在,我把我对那方土地凭我的记忆和认识也来描述一下。

二六市位于今余姚市的东部,与宁波市的慈城镇(妙山)交界,北面翻过几座小山,就是今慈溪市的鸣鹤镇、观城等地,南面有余姚江的支流慈江由西向东穿过其境,慈江的南岸是原罗江乡(现为余姚市河姆渡镇所辖)与慈江紧邻着并行的是萧甬铁路,以前有慢车的时候,在杭甬、沪甬之间对开的早、中、晚各有三班客车在其境内的叶家自然村设站停靠。在沪甬、杭甬铁路客车上乘过的朋友也许还有记忆。所以说,这儿的交通是比较便利的。

二六市的西面是原三七市,上世纪九十年代,二六市与三七市合併,现在为三七市镇政府所在地,而二六市却降格为村级建制了,所以,场面上没有了往日的热闹、兴旺。三七市再往西就是丈亭镇、余姚市区了。

二六市是半山区,中部是宁绍平原的一部分,北面是一些小山,以种植水稻为主,山上有一些竹子、茶叶、杨梅等经济作物,集体经济年代一些生产大队还开过砖瓦窑、开山打石、养过蚕。

上世纪七十年代,慈江对面毗邻余姚江的河姆渡发现了七千年前的古迹--河姆渡历史文化遗址,近些年,在二六市的井头、田螺山、施岙又发现了类似的历史文化遗址,其实,这些历史文化遗址是同类型的、同年代的。可见,我们的祖先史前就在这一带繁衍发展了,这些发现对我们民族的发展壮大有很重要的考证作用。想不到,我们当年匍伏在这块土地上耕耘居然是我们的祖先也曾匍伏过的,滚的一身泥巴也是祖先们滚过的,太有意思了!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关于二六市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