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民 发表于 2021-6-26 10:43:42

《晚钟悠悠》连载--我担任的志愿教师

本帖最后由 觉民 于 2021-6-26 10:45 编辑

       今年5月26日是天行书友会成立二十五周年纪念日,这是个值得庆贺的节日。作为书友会的老会员和志愿教师,我感到十分欣慰和自豪。      时间过得真快。2007年9月开始,我在市成人集团学校和江东区社区学院合办的“国学班”讲课开始,到今年竟有13个年头了!“国学班”于2009年扩班,改称”人文讲习班”,到2013年春又改称”海曙讲堂”,办班地址移至海曙区,期间我一直担任志愿教师。这13年中,既是我学习和提高的过程,也使我从中收获到许多快乐,是我生命中值得记忆的事。      天行书友会是一个大众学习进修的大课堂,聚集了一批热爱文化、好学上进的老年朋友,大家不论年龄、资格、学历、经历,友好地组成了一个学习的大家庭。每次当我在掌声中走上讲坛,心中感到无比的温暖和亲切。课堂纪律井然有序,学友们听讲认真专注,不少学友还认真地作笔记摘录。课间休息时,常有学友前来核对、探讨,以致提出质疑,严谨的求知态度令人起敬。每每看到这些老年学友放弃休息,顶着炎阳,迎着寒风,有的坐公交车、有的骑自行车、有的干脆步行,从大老远赶来听课,我内心总会涌起由衷的感动和钦佩,也勉励自己一定要好好备课,尽我绵薄之力,不辜负这些可敬可爱的学友们的期望。    自从”国学班”讲课开始,我选择了历史作为我的课题范围。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我讲了宗教、书法源流、古代名人、道家和周易等许多内容。由于内容过于庞杂且缺乏系统,备课和讲课都感到非常吃力。当时还没有投影设备作讲课辅助,由此推想学友们也会感到繁琐难懂。      我过去虽然从事过农村和企业职工教学,但为书友们讲课和当年教学又有许多不同。书友们来自各个社会层面,文化和社会阅历各不相同,讲什么内容以及怎样讲才更适合学友们的需求?这个问题我考虑了很久。   2015年,我从书友会文化之旅的标语“知我故乡,爱我中华”中得到启发。作为宁波人,绝大多数人对宁波历史文化了解还是不够的,许多人只知道个大概,谈不上有系统性的了解。假若身为宁波人对故乡也不甚了解,又如何谈得上深切的爱?由此,我确定地方史作为讲课的主题。      宁波历史的中心在海曙,海曙的中心在月湖。我以月湖为中心,以《月湖铭》为线索,以现存的历史遗迹为节点,搜集和拍摄了大量的新老照片和图片,将宁波历史中的一些代表性的人物、事件和传说,通过故事的形式并辅之以图片投影,去展开丰富灿烂的宁波历史文化画卷。      “《月湖铭》解读”共十五讲,讲了整整三年时间。期间几次组织学友们实地考察月湖及周边的文化古迹,帮助大家进一步系统地去了解宁波历史文化,达到了预期效果。      教学相长,共同提高。讲课对于我既是压力也是动力,是很好的学习进修机会。虽然过去读过大学的《中国通史》,但大都忘了。为了备课,不得不将过去学过的书本教材找来重新学习。为了讲好宁波地方历史,我到各处实地进行考察,拍了几百张照片;从书店买了好多有关书籍,经常上图书馆借阅参考书;再从网络上下载了大量资料,打印出来阅读分析;又搜集报刊杂志上相关的资料;有时为了弄清史实的真实性,还特地上门请教有关人士。    讲课才短短的1个多小时,而备课和制作PPT得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我也由此增长了许多知识。古人云:“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常言,要给别人“一滴水”,自己首先得有“一桶水”。我连一勺水也没有,但得到“一桶水”永远是我努力和争取的目标。      我在书友会讲课过程中,和学友们共同学习提高,并得到学友们的认可,虽然辛苦点,但心里是很高兴的。(2020)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晚钟悠悠》连载--我担任的志愿教师